渠县耕地适宜性评价与农业布局优化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9-11页 |
1.1.1 选题依据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4-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第2章 耕地适宜性评价概述 | 第17-22页 |
2.1 耕地适宜性评价的含义 | 第17页 |
2.2 耕地适宜性评价的原则 | 第17-18页 |
2.3 耕地适宜性评价的理论基础 | 第18-19页 |
2.3.1 现代系统论 | 第18页 |
2.3.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8页 |
2.3.3 最低因子限制律理论 | 第18-19页 |
2.4 研究方法综述 | 第19-22页 |
2.4.1 权重确定的方法 | 第19-20页 |
2.4.2 数据标准化的方法 | 第20页 |
2.4.3 评价方法 | 第20-22页 |
第3章 研究区概况 | 第22-28页 |
3.1 自然经济概况 | 第22-25页 |
3.1.1 区位条件 | 第22页 |
3.1.2 自然概况 | 第22-24页 |
3.1.3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4-25页 |
3.2 土地资源现状 | 第25-28页 |
3.2.1 土地利用结构 | 第25-26页 |
3.2.2 渠县耕地利用现状 | 第26页 |
3.2.3 用地矛盾 | 第26-28页 |
第4章 渠县耕地适宜性评价 | 第28-47页 |
4.1 评价单元划分 | 第28-29页 |
4.2 评价体系构建 | 第29-32页 |
4.2.1 分类系统 | 第29-30页 |
4.2.2 评价指标的判定 | 第30-31页 |
4.2.3 评价原则 | 第31-32页 |
4.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指标确定 | 第32-39页 |
4.3.1 主要步骤 | 第32-35页 |
4.3.2 权重值计算 | 第35-39页 |
4.4 基础数据获取与数据标准化 | 第39-40页 |
4.4.1 数据来源 | 第39页 |
4.4.2 数据标准化 | 第39-40页 |
4.5 评价单元综合得分的计算 | 第40-42页 |
4.6 基于K-均值聚类法的耕地适宜性评价 | 第42-44页 |
4.6.1 基本原理 | 第42页 |
4.6.2 耕地适宜性分类基本思路 | 第42-43页 |
4.6.3 基于K-均值的耕地适宜性聚类 | 第43-44页 |
4.7 评价结果分析 | 第44-47页 |
第5章 渠县农业布局优化 | 第47-55页 |
5.1 优化原则 | 第47页 |
5.2 优化农业布局的意义 | 第47页 |
5.3 渠县农业布局优化及发展途径 | 第47-55页 |
5.3.1 东部林业产业区 | 第50页 |
5.3.2 南部核心发展区 | 第50-51页 |
5.3.3 中部高效农业区 | 第51-52页 |
5.3.4 西部休闲农业区 | 第52-53页 |
5.3.5 北部粮经主产区 | 第53-55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