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14页 |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 第7-9页 |
(一)选题缘起 | 第7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7-9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三、研究方案 | 第12-13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2页 |
(二)采取的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四、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与创新点 | 第13-14页 |
第一章 我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存在的问题 | 第14-23页 |
一、缺乏明确的核心价值观引导 | 第14-16页 |
(一)教师职业的社会功能不明确 | 第14-15页 |
(二)教师职业的核心价值不突出 | 第15-16页 |
二、缺乏系统性和层次感 | 第16-17页 |
(一)纵向层次失衡 | 第16-17页 |
(二)横向结构不完善 | 第17页 |
三、缺乏底线伦理的规范 | 第17-19页 |
(一)教师被看作理想的“道德化身” | 第17-18页 |
(二)教师的“专业化伦理责任”凸显 | 第18-19页 |
四、制定主体错位、程序失当 | 第19-21页 |
(一)制定主体错位、过程不民主 | 第19-20页 |
(二)实施和修订程序不完善 | 第20-21页 |
五、超越了规范固有的边界 | 第21-23页 |
(一)政治规范蕴含其中 | 第21-22页 |
(二)经济规范缺乏前提 | 第22-23页 |
第二章 我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23-36页 |
一、未凸显高校教师的核心价值和基本特点 | 第23-25页 |
(一)高校教师的核心价值 | 第23-24页 |
(二)高校教师的基本特点 | 第24-25页 |
二、未凸显高校教师的伦理关系 | 第25-30页 |
(一)高校教师与学生的伦理关系 | 第26-27页 |
(二)高校教师与同事的伦理关系 | 第27-28页 |
(三)高校教师与学校的伦理关系 | 第28页 |
(四)高校教师作为专业人员的伦理关系 | 第28-29页 |
(五)高校教师与广大社会的伦理关系 | 第29-30页 |
三、未重视高校教师作为“个人”的现实要求 | 第30-32页 |
(一)师道尊严 | 第30-31页 |
(二)个体平等 | 第31-32页 |
(三)作为教师个体的基本权益保障 | 第32页 |
四、缺乏常规而明确的实施程序 | 第32-36页 |
(一)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制约制定过程 | 第32-33页 |
(二)市场经济背景影响宣传与实施过程 | 第33-34页 |
(三)《规范》滞后,修订不合程序 | 第34-36页 |
第三章 完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对策 | 第36-47页 |
一、凸显高校教师的特殊性 | 第36-39页 |
(一)高校教师的核心社会功能:教育人、培养人 | 第36-37页 |
(二)高校教师的核心价值: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 第37页 |
(三)高校教师的核心价值观:诚信、公正、宽容、尊重、专业、尽责31二、实现两个转换,一个注重 | 第37-39页 |
二、实现两个转换,一个注重 | 第39-41页 |
(一)专业理论指导:由经验方式向理论方式转换 | 第40页 |
(二)高校教师的工作特点:从身份伦理向专业伦理转换 | 第40-41页 |
(三)五种关系范畴及三个层面:注重系统性与可操作性 | 第41页 |
三、将笼统的道德期待落实为具体的伦理规范 | 第41-44页 |
(一)高校教师职业的底线伦理规范 | 第42页 |
(二)高校教师的两难伦理规范 | 第42-43页 |
(三)高校教师的专业伦理规范 | 第43-44页 |
四、注重《规范》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 第44-47页 |
(一)明确高校教师基于《规范》的制定主体地位 | 第44页 |
(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作为《规范》制定的组织者 | 第44-45页 |
(三)《规范》制定、实施和修订的程序要合法 | 第45-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