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历 | 第8-10页 |
摘要 | 第10-13页 |
Abstract | 第13-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0-35页 |
1.1 天然气水合物性质与特征 | 第20-27页 |
1.1.1 天然气水合物概述 | 第20-22页 |
1.1.2 天然气水合物晶体结构特征 | 第22-27页 |
1.2 天然气水合物开采的社会效益和环境影响 | 第27-31页 |
1.2.1 常规能源的替代能源 | 第27-29页 |
1.2.2 气候与环境效应 | 第29-31页 |
1.3 研究目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31-35页 |
1.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31-32页 |
1.3.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32-35页 |
第二章 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取心技术简介 | 第35-47页 |
2.1 天然气水合物勘探研究发展历程 | 第35-36页 |
2.2 天然气水合物勘探方法 | 第36-39页 |
2.3 天然气水合物地层取心技术 | 第39-47页 |
2.3.1 水合物地层主要取心技术 | 第39-44页 |
2.3.2 岩心现场处理技术 | 第44-47页 |
第三章 水合物地层骨架物性模拟实验 | 第47-85页 |
3.1 人造岩心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47-48页 |
3.2 人造岩心制作仪器与工艺流程 | 第48-55页 |
3.2.1 仪器设计与岩心材料选择 | 第48-51页 |
3.2.2 人造岩心制作工艺流程 | 第51-53页 |
3.2.3 制作工艺对岩心孔隙分布的影响 | 第53-55页 |
3.3 人造岩心均匀性评价实验 | 第55-58页 |
3.3.1 人造岩心均匀性评价方法与过程 | 第55-57页 |
3.3.2 人造岩心孔隙均匀性定量分析 | 第57-58页 |
3.4 水合物地层渗透率与孔隙度模拟实验 | 第58-74页 |
3.4.1 渗透性与孔隙性评价仪器简介 | 第58-60页 |
3.4.2 目标模拟参数的选取与模拟思路 | 第60-64页 |
3.4.3 最优人造岩心配方的确定 | 第64-69页 |
3.4.4 主要因素对孔隙结构的影响机理分析 | 第69-74页 |
3.5 水合物地层力学性质模拟实验 | 第74-83页 |
3.5.1 含水合物沉积物直剪仪介绍 | 第75-77页 |
3.5.2 人造岩心的制作与力学测试 | 第77-78页 |
3.5.3 人造岩心力学性质影响因素分析 | 第78-8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第四章 水合物开采中地层温压和电学性质响应研究 | 第85-99页 |
4.1 天然气水合物开采与钻井液侵入问题研究现状 | 第85-86页 |
4.2 天然气水合物开采与钻井液侵入模拟实验 | 第86-97页 |
4.2.1 实验仪器功能介绍与实验材料选择 | 第86-89页 |
4.2.2 水合物开采与钻井液侵入模拟的建立 | 第89-90页 |
4.2.3 水合物开采与钻井液侵入过程中地层物性响应 | 第90-97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97-99页 |
第五章 饱和度对水合物沉积物力学性质影响实验研究 | 第99-113页 |
5.1 含水合物沉积物力学性质研究现状 | 第99-100页 |
5.2 含水合物沉积物力学性质与因素分析实验 | 第100-112页 |
5.2.1 实验主要器材与思路设计 | 第100-103页 |
5.2.3 含水合物沉积物力学性质与影响因素分析 | 第103-109页 |
5.2.4 含水合物岩心力学性能机理分析 | 第109-112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12-113页 |
第六章 水合物开采中孔隙水合物分解特性与物性响应研究 | 第113-128页 |
6.1 孔隙水合物微观观测研究现状 | 第113-114页 |
6.2 孔隙中水合物微观特性观测实验 | 第114-126页 |
6.2.1 实验仪器与实验材料 | 第114-117页 |
6.2.2 实验步骤 | 第117-118页 |
6.2.3 水合物形成过程中地层温度和电阻变化 | 第118-121页 |
6.2.4 孔隙中水合物分解动态特性与对物性影响分析 | 第121-126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126-128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第128-131页 |
7.1 主要结论与认识 | 第128-129页 |
7.2 论文不足及今后展望 | 第129-130页 |
7.3 文章主要创新点 | 第130-131页 |
致谢 | 第131-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132-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