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隧道工程论文--隧道结构理论论文

层状岩体隧道围岩扰动区演化与锚固机理研究

作者简介第7-8页
摘要第8-11页
ABSTRACT第11-14页
第一章 绪言第18-36页
    1.1 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8-19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9-33页
        1.2.1 层状岩体各向异性特性研究现状第19-25页
        1.2.2 围岩锚固机理研究现状第25-29页
        1.2.3 基于优化方法的反演软件现状第29-32页
        1.2.4 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第32-33页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第33-34页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34-36页
        1.4.1 研究方法第34页
        1.4.2 技术路线第34-36页
第二章 层状岩体变形模型试验研究第36-52页
    2.1 引言第36页
    2.2 层状岩体变形模型试验第36-40页
    2.3 软硬互层岩体变形模型试验第40-44页
    2.4 数值模拟分析第44-51页
        2.4.1 层状岩体变形数值模拟第44-47页
        2.4.2 软硬互层岩体变形数值模拟第47-51页
    2.5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三章 层状岩体弹塑性各向异性本构模型研究第52-70页
    3.1 引言第52页
    3.2 层状岩体弹性模型第52-56页
        3.2.1 考虑层理面几何和力学特性的处理方法第52-55页
        3.2.2 横观各向同性体处理方法第55-56页
    3.3 层状岩体屈服准则和本构关系第56-59页
    3.4 岩石材料膨胀角与内摩擦角的关系第59-60页
    3.5 模型程序实现第60-62页
        3.5.1 弹性模型的实现第60-62页
        3.5.2 弹塑性模型的实现第62页
    3.6 数值验证分析第62-69页
        3.6.1 岩体单轴压缩试验第62-64页
        3.6.2 不同组数层理面岩体力学特性第64-69页
    3.7 本章小结第69-70页
第四章 层状岩体隧道围岩参数反演第70-84页
    4.1 引言第70页
    4.2 单纯形优化算法第70-71页
    4.3 模拟退火优化算法第71-75页
        4.3.1 物理退火过程基本原理第72-73页
        4.3.2 Metropolis准则第73-74页
        4.3.3 模拟退火算法步骤第74-75页
    4.4 单纯形-模拟退火算法混合算法第75-76页
    4.5 基于位移量测的有限元优化反演理论第76-78页
    4.6 程序实现及算例验证第78-83页
        4.6.1 程序实现第78-79页
        4.6.2 算例验证第79-83页
    4.7 本章小结第83-84页
第五章 围岩开挖扰动区的演化特征与锚固机理第84-104页
    5.1 引言第84页
    5.2 层状岩体隧洞开挖扰动区数值模拟第84-93页
        5.2.1 计算模型第84-85页
        5.2.2 与各向同性岩体的对比第85-86页
        5.2.3 层理面方向对扰动区的影响第86-88页
        5.2.4 应力释放率对扰动区的影响第88-91页
        5.2.5 层理面组数对扰动区的影响第91-93页
    5.3 考虑锚固效应的隧道施工过程数值模拟第93-103页
        5.3.1 锚杆单元数值实现第93-94页
        5.3.2 计算条件与有限元数值模型第94-96页
        5.3.3 有、无支护条件下围岩稳定性分析第96-99页
        5.3.4 不同应力释放率下围岩扰动区及支护结构受力分析第99-103页
    5.4 本章小结第103-104页
第六章 工程应用第104-127页
    6.1 工程概况第104-107页
    6.2 计算模型的建立第107-113页
        6.2.1 第2阶段计算模型第108-110页
        6.2.2 第3阶段计算模型第110-111页
        6.2.3 第4阶段计算模型第111-113页
    6.3 围岩参数反演分析及围岩稳定性评价第113-125页
        6.3.1 第2阶段结果分析第113-117页
        6.3.2 第3阶段结果分析第117-122页
        6.3.3 第4阶段结果分析第122-125页
    6.4 本章小结第125-127页
第七章 结论第127-130页
    7.1 本文的主要结论第127-128页
    7.2 展望第128-130页
致谢第130-131页
参考文献第131-139页

论文共13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多孔岩石及裂隙岩体冻融损伤机制的理论模型和试验研究
下一篇:人造水合物岩心研制与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