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1-17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3 研究述评 | 第17页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7-18页 |
2 本文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 | 第18-24页 |
2.1 本文的基本概念 | 第18-21页 |
2.1.1 微时代的含义 | 第18页 |
2.1.2 微时代的特征 | 第18-20页 |
2.1.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 第20页 |
2.1.4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内涵 | 第20-21页 |
2.2 本文的相关理论 | 第21-23页 |
2.2.1 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理论 | 第21页 |
2.2.2 社会交互作用理论 | 第21-22页 |
2.2.3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论 | 第22-23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3 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第24-35页 |
3.1 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 | 第24-25页 |
3.1.1 微时代信息的开放性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共享 | 第24页 |
3.1.2 微时代媒体灵活性有利于更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 第24页 |
3.1.3 微时代交流的虚拟性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接受性 | 第24-25页 |
3.1.4 微时代技术的综合运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 第25页 |
3.2 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 第25-32页 |
3.2.1 微时代信息的海量化对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内容提出挑战 | 第25-26页 |
3.2.2 微时代互动的点面性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提出挑战 | 第26-27页 |
3.2.3 微时代载体的多样化对教育方法形成了挑战 | 第27-29页 |
3.2.4 微时代舆论环境的复杂性对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形成了挑战 | 第29-30页 |
3.2.5 微时代主体的去中心化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均形成了挑战 | 第30-32页 |
3.3 微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挑战形成的原因分析 | 第32-34页 |
3.3.1 微时代互联网络技术的异化发展 | 第32页 |
3.3.2 高校相关网络监管制度不健全 | 第32-33页 |
3.3.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媒介素养意识不足 | 第33页 |
3.3.4 社会转变及文化环境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冲击 | 第33-3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4 增强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 第35-51页 |
4.1 优化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 第35-37页 |
4.1.1 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大力开展网络媒介素养教育 | 第35-36页 |
4.1.2 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适应时代的发展 | 第36-37页 |
4.1.3 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 第37页 |
4.2 深化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 | 第37-42页 |
4.2.1 更新课堂育人形式 | 第38页 |
4.2.2 优化管理育人形式 | 第38-40页 |
4.2.3 丰富活动育人形式 | 第40-41页 |
4.2.4 拓展微文化育人形式 | 第41-42页 |
4.3 积极利用微时代新载体创新教育方法 | 第42-45页 |
4.3.1 利用以智能手机为主要形式的传媒载体 | 第42-43页 |
4.3.2 利用以微信为主要形式的网络载体 | 第43-44页 |
4.3.3 利用以微公益为主要形式的活动载体 | 第44-45页 |
4.4 营造良好的微时代校园舆论环境 | 第45-47页 |
4.4.1 营造以疏导为主的校园舆论环境 | 第45-46页 |
4.4.2 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把关人”作用来营造校园舆论环境 | 第46页 |
4.4.3 完善校园舆情监控机制和舆情应急引导机制 | 第46-47页 |
4.5 提高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媒介素养及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 第47-50页 |
4.5.1 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媒介素养实践活动 | 第47-48页 |
4.5.2 积极借助社会各界力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媒介素养培养 | 第48-49页 |
4.5.3 提高大学生以应对微时代为目的进行自我教育的能力 | 第49-5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附录 | 第55-5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