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1页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0-14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的目的 | 第11-12页 |
1.1.3 研究的意义 | 第12-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8-19页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 第19-20页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9页 |
1.3.2 研究的方法 | 第19-20页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0-21页 |
2 新生代农民工法律意识培育相关问题概述 | 第21-32页 |
2.1 新生代农民工相关概念界定 | 第21-25页 |
2.1.1 新生代农民工的涵义 | 第21-22页 |
2.1.2 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 | 第22-25页 |
2.2 法律意识及法律意识培育概念界定 | 第25-27页 |
2.2.1 法律意识 | 第25-26页 |
2.2.2 法律意识培育 | 第26-27页 |
2.3 新生代农民工法律意识培育理论依据 | 第27-29页 |
2.3.1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第27页 |
2.3.2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理论 | 第27-28页 |
2.3.3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法律知识教育相关理论 | 第28页 |
2.3.4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依法治国理论 | 第28-29页 |
2.4 新生代农民工法律意识培育的必要性 | 第29-30页 |
2.4.1 新生代农民工实现自身发展的必要条件 | 第29页 |
2.4.2 新生代农民工权益法律保障顺利进行客观需要 | 第29-30页 |
2.4.3 加快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全民普及的重要任务 | 第30页 |
2.4.4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内在要求 | 第3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3 新生代农民工法律意识培育的现状分析 | 第32-42页 |
3.1 新生代农民工法律意识培育取得的成绩 | 第32-35页 |
3.1.1 提升了新生代农民工法律认知程度 | 第32-33页 |
3.1.2 增强了新生代农民工对法律知识获取的意愿 | 第33页 |
3.1.3 提高了新生代农民工对法律运用能力 | 第33-34页 |
3.1.4 增加了新生代农民工对法律的信任度 | 第34-35页 |
3.2 新生代农民工法律意识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 第35-37页 |
3.2.1 新生代农民工法律意识培育原则模糊 | 第35-36页 |
3.2.2 新生代农民工法律意识培育内容匮乏 | 第36页 |
3.2.3 新生代农民工法律意识培育方法单一 | 第36-37页 |
3.2.4 新生代农民工法律意识培育途径有待完善 | 第37页 |
3.3 新生代农民工法律意识培育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 第37-41页 |
3.3.1 早期国家社会关注度低造成积重 | 第37-39页 |
3.3.2 培育执行者的培育观念偏颇 | 第39-40页 |
3.3.3 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原因影响培育效果 | 第40-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4 新生代农民工法律意识培育的对策 | 第42-58页 |
4.1 整合新生代农民工法律意识培育原则 | 第42-45页 |
4.1.1 法律至上原则 | 第42-43页 |
4.1.2 以人为本原则 | 第43-44页 |
4.1.3 价值导向原则 | 第44-45页 |
4.2 丰富新生代农民工法律意识培育内容 | 第45-49页 |
4.2.1 法律认知培育 | 第45-46页 |
4.2.2 法律情感培育 | 第46-47页 |
4.2.3 法律意志培育 | 第47页 |
4.2.4 法律评价培育 | 第47-48页 |
4.2.5 法律信仰培育 | 第48-49页 |
4.3 完善新生代农民工法律意识培育的方法 | 第49-53页 |
4.3.1 理论灌输法 | 第49-50页 |
4.3.2 隐性培育法 | 第50-51页 |
4.3.3 实践锻炼法 | 第51页 |
4.3.4 心理疏导法 | 第51-52页 |
4.3.5 自我教育法 | 第52-53页 |
4.4 拓宽新生代农民工法律意识培育的途径 | 第53-55页 |
4.4.1 优化家庭教育对法律意识的基础培育 | 第53-54页 |
4.4.2 利用学校资源对法律知识的系统培育 | 第54页 |
4.4.3 规范社会教育对法律解读的正确引导 | 第54-55页 |
4.5 建立良性法治环境为法律意识培育提供氛围 | 第55-5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附录 | 第63-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