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23页 |
1.1 引言 | 第11页 |
1.2 重金属废水来源及其危害 | 第11-12页 |
1.3 含重金属废水的处理方法 | 第12-15页 |
1.3.1 化学沉淀法 | 第12页 |
1.3.2 电化学沉淀法 | 第12页 |
1.3.3 离子交换法 | 第12-13页 |
1.3.4 膜分离法 | 第13页 |
1.3.5 吸附法 | 第13-15页 |
1.4 单宁及其改性物对重金属离子吸附研究进展 | 第15-21页 |
1.4.1 单宁的化学性质 | 第15-16页 |
1.4.2 单宁的改性方法 | 第16-21页 |
1.5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1页 |
1.6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21-23页 |
1.6.1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1页 |
1.6.2 创新点 | 第21-23页 |
2 实验研究方法 | 第23-28页 |
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23-24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23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3-24页 |
2.2 单宁的化学改性及吸附实验方法 | 第24-25页 |
2.2.1 改性单宁的化学法制备 | 第24页 |
2.2.2 静态吸附实验 | 第24-25页 |
2.3 吸附剂的表征方法 | 第25-26页 |
2.3.1 扫描电镜分析 | 第25-26页 |
2.3.2 红外光谱分析 | 第26页 |
2.3.3 EDS能谱分析 | 第26页 |
2.4 吸附计算模型 | 第26-28页 |
2.4.1 吸附热力学 | 第26页 |
2.4.2 吸附动力学 | 第26-27页 |
2.4.3 吸附的等温线 | 第27-28页 |
3 甲醛固化马占相思单宁对Cu(Ⅱ)、Pb(Ⅱ)的吸附研究 | 第28-43页 |
3.1 引言 | 第28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28-30页 |
3.2.1 甲醛改性马占相思单宁(FAMT)的制备 | 第28页 |
3.2.2 pH值对吸附容量的影响 | 第28-29页 |
3.2.3 温度对吸附容量的影响 | 第29页 |
3.2.4 吸附动力学 | 第29页 |
3.2.5 吸附等温线 | 第29页 |
3.2.6 Pb(Ⅱ)和Cu(Ⅱ)二元混合体系对吸附剂的影响 | 第29-30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0-42页 |
3.3.1 红外光谱 | 第30-32页 |
3.3.2 FAMT与AMT的扫描电镜图 | 第32页 |
3.3.3 pH值对吸附平衡量的影响 | 第32-34页 |
3.3.4 温度对吸附平衡量的影响 | 第34-36页 |
3.3.5 吸附动力学 | 第36-38页 |
3.3.6 吸附等温线 | 第38-41页 |
3.3.7 Pb(Ⅱ)和Cu(Ⅱ)二元混合体系对吸附剂的影响 | 第41-42页 |
3.4 小结 | 第42-43页 |
4 尿素改性单宁对Pb(Ⅱ)、Cu(Ⅱ)的吸附研究 | 第43-62页 |
4.1 引言 | 第43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43-45页 |
4.2.1 尿素改性杨梅单宁(CBT)的制备 | 第43-44页 |
4.2.2 尿素改性马占相思单宁(CAMT)的制备 | 第44页 |
4.2.3 pH值对吸附容量的影响 | 第44页 |
4.2.4 温度对吸附容量的影响 | 第44-45页 |
4.2.5 吸附动力学 | 第45页 |
4.2.6 吸附等温线 | 第45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5-60页 |
4.3.1 红外光谱 | 第45-47页 |
4.3.2 pH值对吸附平衡量的影响 | 第47-49页 |
4.3.3 温度对吸附平衡量的影响 | 第49-51页 |
4.3.4 吸附动力学 | 第51-56页 |
4.3.5 吸附等温线 | 第56-59页 |
4.3.6 二元混合体系吸附实验 | 第59-60页 |
4.4 小结 | 第60-62页 |
5 聚丙烯酰胺改性单宁对Pb(Ⅱ)、Cu(Ⅱ)的吸附研究 | 第62-84页 |
5.1 引言 | 第62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62-64页 |
5.2.1 聚丙烯酰胺改性单宁的制备 | 第62页 |
5.2.2 pH值对吸附容量的影响 | 第62-63页 |
5.2.3 温度对吸附容量的影响 | 第63页 |
5.2.4 吸附动力学 | 第63页 |
5.2.5 吸附等温线 | 第63-64页 |
5.2.6 不同改性吸附剂吸附Pb(Ⅱ)和Cu(Ⅱ)对比实验 | 第64页 |
5.3 单宁吸附剂的表征 | 第64-67页 |
5.3.1 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 | 第64-66页 |
5.3.2 红外光谱分析 | 第66-67页 |
5.4 PBT和PAMT分别对Cu(Ⅱ)、Pb(Ⅱ)吸附性能研究 | 第67-82页 |
5.4.1 初始pH值对吸附的影响 | 第68-70页 |
5.4.2 吸附热力学 | 第70-72页 |
5.4.3 吸附动力学 | 第72-77页 |
5.4.4 吸附等温线 | 第77-81页 |
5.4.5 本文中几类吸附剂的比较 | 第81-82页 |
5.5 小结 | 第82-84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4-86页 |
6.1 结论 | 第84-85页 |
6.2 展望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3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93-95页 |
致谢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