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前言 | 第10-12页 |
1.1.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2-20页 |
2.1 国内网球场馆运营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2.1.1 成都市网球场馆方面的研究 | 第12-14页 |
2.1.2 我国其他地区网球场馆方面的研究 | 第14-17页 |
2.2 国外网球场馆运营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2.2.1 美国网球的发展 | 第17-18页 |
2.2.2 日本网球的发展 | 第18-19页 |
2.3 本文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9-20页 |
2.3.1 体育场馆的概念 | 第19-20页 |
2.3.2 网球场馆的概念 | 第20页 |
2.3.3 运营的概念 | 第20页 |
3.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20-23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20-21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3.2.1 文献资料法 | 第21页 |
3.2.2 问卷调查法 | 第21-22页 |
3.2.3 实地考察法 | 第22-23页 |
3.2.4 数理统计法 | 第23页 |
4.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23-44页 |
4.1 成都市网球场馆发展情况 | 第23-25页 |
4.2 成都市五城区网球场馆管理人员情况分析 | 第25-27页 |
4.2.1 性别年龄结构 | 第25-26页 |
4.2.2 专业和学历结构 | 第26-27页 |
4.3 成都市五城区网球场馆运营情况分析 | 第27-31页 |
4.3.1 经营方式 | 第27-29页 |
4.3.2 宣传方式 | 第29-30页 |
4.3.3 收入现状 | 第30-31页 |
4.4 成都市五城区网球消费群体特征 | 第31-35页 |
4.4.1 网球运动消费者的性别和年龄结构 | 第31-32页 |
4.4.2 网球运动参与者的学历和职业结构 | 第32-33页 |
4.4.3 网球消费者参与网球运动的时间及次数 | 第33-34页 |
4.4.4 制约消费者参与网球运动的因素分析 | 第34-35页 |
4.5 成都市网球场馆现行发展存在的不足 | 第35-39页 |
4.5.1 成都市五城区网球场馆分布不均、利用率低 | 第35页 |
4.5.2 网球场馆受天气和气候影响较大,缺少室内场馆 | 第35-36页 |
4.5.3 缺少高质量的网球赛事,还未形成浓厚的网球气氛 | 第36页 |
4.5.4 收费标准不科学,经济效益受限,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 第36-37页 |
4.5.5 运营管理水平低,缺乏专业的运营管理人才 | 第37-38页 |
4.5.6 网球场馆宣传力度不够,缺少促销手段 | 第38页 |
4.5.7 教练员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有限 | 第38-39页 |
4.6 成都市五城区网球场馆未来发展对策 | 第39-41页 |
4.6.1 合理规划和建设网球场地,提高网球场地的利用率 | 第39页 |
4.6.2 增加室内场馆的数量,提高场馆的开放程度 | 第39页 |
4.6.3 举办多种网球赛事,营造良好的网球氛围 | 第39-40页 |
4.6.4 制定科学的收费标准,增加公益网球场馆的数量 | 第40页 |
4.6.5 重视网球场馆的宣传,增加促销手段 | 第40页 |
4.6.6 培养和引进具有综合素质的管理人才,提高网球场馆的管理水平 | 第40-41页 |
4.6.7 提高教练员的业务水平 | 第41页 |
4.7 未来发展模式分析 | 第41-44页 |
4.7.1 相关国家机构简政放权、综合监督管理 | 第42-43页 |
4.7.2 建立三级评估机制 | 第43页 |
4.7.3 建立第三方服务平台 | 第43-44页 |
4.7.4 创建网球场馆品牌 | 第44页 |
5 结论与建议 | 第44-46页 |
5.1 结论 | 第44-45页 |
5.2 建议 | 第45-46页 |
6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0-51页 |
附录 | 第51-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