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课堂教学的师生行为研究
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16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研究理论概述 | 第16-22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2.1.1 行为 | 第16页 |
2.1.2 教学行为 | 第16-17页 |
2.1.2.1 教师行为 | 第16-17页 |
2.1.2.2 学生行为 | 第17页 |
2.2 研究理论概述 | 第17-22页 |
2.2.1 课堂观察理论 | 第18-19页 |
2.2.2 学习理论 | 第19-22页 |
2.2.2.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 第19-20页 |
2.2.2.2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 第20-21页 |
2.2.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21-22页 |
第三章 物理课堂教学师生行为实证研究 | 第22-56页 |
3.1 研究工具 | 第22-26页 |
3.1.1 师生教学行为分析编码系统 | 第22-24页 |
3.1.2 学生课堂行为记录表 | 第24-26页 |
3.2 大学物理教学 | 第26-47页 |
3.2.1 传统课 | 第27-33页 |
3.2.1.1 量表统计分析 | 第27-31页 |
3.2.1.2 课堂行为记录 | 第31-33页 |
3.2.2 研讨课 | 第33-47页 |
3.2.2.1 量表统计分析 | 第34-38页 |
3.2.2.2 课堂行为记录 | 第38-40页 |
3.2.2.3 研讨课个案研究 | 第40-47页 |
3.3 高中物理教学 | 第47-56页 |
3.3.1 常规班教学 | 第47-51页 |
3.3.2 竞赛班教学 | 第51-56页 |
第四章 学习行为与学习成绩的相关性分析 | 第56-72页 |
4.1 大学物理传统课与研讨课 | 第56-62页 |
4.1.1 相关性分析 | 第56-61页 |
4.1.1.1 大学物理传统班学生行为分析 | 第56-59页 |
4.1.1.2 大学物理研讨班学生行为分析 | 第59-61页 |
4.1.2 访谈调查 | 第61-62页 |
4.2 高中物理与大学物理 | 第62-72页 |
4.2.1 相关性分析 | 第62-68页 |
4.2.1.1 高中物理常规班学生行为分析 | 第62-64页 |
4.2.1.2 高中物理竞赛班学生行为分析 | 第64-66页 |
4.2.1.3 高中物理与大学物理学生行为分析 | 第66-68页 |
4.2.2 访谈调查 | 第68-72页 |
第五章 反思与建议 | 第72-81页 |
5.1 教师角度 | 第72-75页 |
5.2 学生角度 | 第75-76页 |
5.3 课程角度 | 第76-81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1-85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81-83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8页 |
附录 | 第88-102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 | 第102-103页 |
致谢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