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11-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1-19页 |
1.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1-13页 |
1.2.1.1 村落、传统村落 | 第11-12页 |
1.2.1.2 水口、水口景观 | 第12-13页 |
1.2.2 国外相关研究动态 | 第13-14页 |
1.2.3 国内相关研究动态 | 第14-19页 |
1.2.3.1 古代著作中有关水口景观的研究 | 第14-16页 |
1.2.3.2 近现代有关水口景观的研究 | 第16-19页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9页 |
1.3.1 研究的目的 | 第19页 |
1.3.2 研究的意义 | 第19页 |
1.3.2.1 理论意义 | 第19页 |
1.3.2.2 现实意义 | 第19页 |
1.4 研究的范围界定及研究内容 | 第19-22页 |
1.4.1 研究区域的界定 | 第19-20页 |
1.4.2 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20页 |
1.4.3 研究内容的界定 | 第20-21页 |
1.4.4 研究框架 | 第21-22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22页 |
1.5.1 文献查阅法 | 第22页 |
1.5.2 实地调查法 | 第22页 |
1.5.3 对比归纳法 | 第22页 |
1.5.4 模型分析法 | 第22页 |
1.5.5 学科交叉法 | 第22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2 浙江传统村落概况 | 第23-29页 |
2.1 浙江地区地域环境 | 第23-25页 |
2.1.1 自然地理 | 第23-24页 |
2.1.2 气候条件 | 第24页 |
2.1.3 历史文化 | 第24-25页 |
2.2 浙江传统村落的特征 | 第25-28页 |
2.2.1 浙江传统村落的产生因素 | 第25页 |
2.2.2 浙江传统村落的基本形态 | 第25-27页 |
2.2.2.1 条带状形态 | 第25-26页 |
2.2.2.2 网格式形态 | 第26页 |
2.2.2.3 核心式形态 | 第26-27页 |
2.2.2.4 组团式形态 | 第27页 |
2.2.3 浙江传统村落的发展概况 | 第27-28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3 浙中南传统村落水口景观的概况 | 第29-43页 |
3.1 水口景观的成因 | 第29-31页 |
3.1.1 自然地理环境 | 第29页 |
3.1.2 历史人文环境 | 第29-30页 |
3.1.2.1 "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系 | 第29-30页 |
3.1.2.2 "风水理论"的普及 | 第30页 |
3.1.2.3 "血缘宗族"观念的产生 | 第30页 |
3.1.3 社会经济环境 | 第30-31页 |
3.2 水口景观的空间格局 | 第31-34页 |
3.2.1 选址 | 第31-32页 |
3.2.1.1 村落选址对水口选址的影响 | 第31-32页 |
3.2.1.2 村民日常需求与使用功能对水口选址的影响 | 第32页 |
3.2.2 空间布局 | 第32页 |
3.2.3 空间形态 | 第32-34页 |
3.2.3.1 点 | 第33页 |
3.2.3.2 线 | 第33页 |
3.2.3.3 面 | 第33页 |
3.2.3.4 体 | 第33-34页 |
3.3 水口景观的构成要素 | 第34-41页 |
3.3.1 山 | 第34页 |
3.3.2 水 | 第34-35页 |
3.3.3 植物 | 第35-36页 |
3.3.4 构筑物和建筑 | 第36-41页 |
3.3.4.1 桥 | 第36-37页 |
3.3.4.2 亭 | 第37-38页 |
3.3.4.3 文昌阁、文峰塔 | 第38-39页 |
3.3.4.4 庙宇、祠堂 | 第39页 |
3.3.4.5 其他 | 第39-41页 |
3.4 水口景观的主要特性 | 第41-42页 |
3.4.1 自然性 | 第41页 |
3.4.2 文化性 | 第41页 |
3.4.3 生态性 | 第41页 |
3.4.4 公共性 | 第41-4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4 浙中南传统村落水口景观的主要功能和价值分析 | 第43-49页 |
4.1 浙中南传统村落水口景观主要功能 | 第43-45页 |
4.1.1 组织村落空间序列 | 第43页 |
4.1.2 标识村落界限 | 第43页 |
4.1.3 防护村落安全 | 第43-44页 |
4.1.4 提供生产生活场所 | 第44页 |
4.1.5 提供公共活动空间 | 第44-45页 |
4.1.6 传扬村落文化 | 第45页 |
4.1.7 改善村落环境 | 第45页 |
4.2 浙中南传统村落水口景观价值分析 | 第45-47页 |
4.2.1 文化表征 | 第45-46页 |
4.2.2 旅游观光 | 第46页 |
4.2.3 社会服务 | 第46-47页 |
4.2.4 地域特色 | 第47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5 浙中南地区传统村落典型水口景观案例分析 | 第49-77页 |
5.1 浙中南传统村落案例选择依据 | 第49页 |
5.2 浙中南地区部分传统村落水口景观案例 | 第49-68页 |
5.2.1 杭州地区 | 第49-52页 |
5.2.1.1 桐庐环溪村 | 第49-50页 |
5.2.1.2 建德新叶村 | 第50-52页 |
5.2.2 金华地区 | 第52-59页 |
5.2.2.1 武义俞源村 | 第52-54页 |
5.2.2.2 武义郭洞村 | 第54-55页 |
5.2.2.3 兰溪长乐村 | 第55-57页 |
5.2.2.4 兰溪诸葛村 | 第57-59页 |
5.2.3 温州地区 | 第59-68页 |
5.2.3.1 永嘉岩头村 | 第59-61页 |
5.2.3.2 永嘉廊下村 | 第61-63页 |
5.2.3.3 永嘉蓬溪村 | 第63-64页 |
5.2.3.4 永嘉苍坡村 | 第64-66页 |
5.2.3.5 泰顺徐岙底村 | 第66-68页 |
5.3 浙中南传统村落水口景观类型分析 | 第68-76页 |
5.3.1 按地形分类 | 第68-72页 |
5.3.1.1 缓坡溪流类 | 第69页 |
5.3.1.2 谷地豁口类 | 第69-70页 |
5.3.1.3 平原盆地类 | 第70-72页 |
5.3.2 按功能分类 | 第72-76页 |
5.3.2.1 生产功能为主 | 第72页 |
5.3.2.2 交通功能为主 | 第72-73页 |
5.3.2.3 游赏功能为主 | 第73-74页 |
5.3.2.4 防御功能为主 | 第74-75页 |
5.3.2.5 民俗功能为主 | 第75-7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6 浙中南传统村落水口景观的继承及发展探讨 | 第77-86页 |
6.1 浙中南传统村落水口景观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77-80页 |
6.1.1 水口景观现状 | 第77-78页 |
6.1.1.1 自然损坏原因 | 第77页 |
6.1.1.2 人为破坏原因 | 第77-78页 |
6.1.2 水口景观存在问题 | 第78-80页 |
6.2 浙江传统村落水口景观的继承与发展建议 | 第80-81页 |
6.2.1 建立档案管理,防止文化碎片化 | 第80页 |
6.2.2 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法律法规 | 第80-81页 |
6.2.3 加强乡村旅游宣传力度,反哺水口保护 | 第81页 |
6.3 浙江乡村景观继承与发展的建议启示 | 第81-85页 |
6.3.1 乡村景观继承与发展原则 | 第82-83页 |
6.3.2 乡村景观继承与发展理念 | 第83-84页 |
6.3.3 乡村景观继承与发展对策 | 第84-85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7 总结与展望 | 第86-88页 |
7.1 研究成果 | 第86页 |
7.2 研究局限 | 第86-87页 |
7.3 展望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1页 |
附录 | 第91-94页 |
个人简介 | 第94-95页 |
导师简介 | 第95-96页 |
致谢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