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2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7-18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7-1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8页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8-20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1.3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1.4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 第21-22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 第22-30页 |
2.1 农业观光园的起源与发展 | 第22-25页 |
2.1.1 起源 | 第22页 |
2.1.2 发展 | 第22-25页 |
2.1.2.1 国内农业观光园的发展 | 第22-23页 |
2.1.2.2 国外农业观光园的发展 | 第23-25页 |
2.2 生态农业观光园的相关概念 | 第25-27页 |
2.2.1 生态 | 第25页 |
2.2.2 生态农业观光园 | 第25-26页 |
2.2.3 新型业态 | 第26-27页 |
2.3 相关设计理论 | 第27-30页 |
2.3.1 农业观光园的分类 | 第27-30页 |
2.3.1.1 按功能定位分析 | 第27-28页 |
2.3.1.2 按农业结构分类 | 第28页 |
2.3.1.3 按地域模式分类 | 第28-29页 |
2.3.1.4 按经营主体分类 | 第29-30页 |
第三章 生态农业观光园案例分析研究 | 第30-38页 |
3.1 调查地选择 | 第30页 |
3.2 调查地概况 | 第30-32页 |
3.2.1 南京巴布洛生态谷 | 第30-31页 |
3.2.2 合肥牛角大圩生态农业园 | 第31页 |
3.2.3 句容岩藤农场 | 第31页 |
3.2.4 台湾台一生态农庄 | 第31-32页 |
3.3 生态农业观光园景观评价体系的建立 | 第32-33页 |
3.3.1. 评价方法 | 第32页 |
3.3.2 调查对象选取 | 第32页 |
3.3.3. 确定评价尺度 | 第32页 |
3.3.4. 样本采集 | 第32-33页 |
3.4 SD法调查结果分析 | 第33-37页 |
3.4.1. 调查结果评价 | 第33-34页 |
3.4.2. 专业组分析 | 第34-36页 |
3.4.3. 非专业组分析 | 第36-37页 |
3.5 本章结论 | 第37-38页 |
第四章 新型业态构成模式下生态农业观光园景观设计研究 | 第38-55页 |
4.1 概念创新与资源整合 | 第38-43页 |
4.1.1 经营结构创新 | 第38-39页 |
4.1.1.1 “轻资产”运营模式 | 第38页 |
4.1.1.2 “轻资产”运营的体现 | 第38-39页 |
4.1.2 新型农业观光园资源整合与利用 | 第39-40页 |
4.1.3 新型农业观光园轻资产运营的核心 | 第40-41页 |
4.1.4 新型生态农业园轻资产运营 | 第41-43页 |
4.2 创意景观与空间组织 | 第43-45页 |
4.2.1 创意景观塑造 | 第43-44页 |
4.2.2 新型景观空间结构 | 第44-45页 |
4.3 文化创新与历史文脉 | 第45-50页 |
4.3.1 新型农业观光园景观与地域文化融合 | 第45-46页 |
4.3.1.1 地域文化的内涵 | 第45页 |
4.3.1.2 根植于地域文化的新型农业观光园景观设计 | 第45-46页 |
4.3.2 新型生态农业观光园景观与多元文化的融合 | 第46-50页 |
4.3.2.1 多元文化创意途径 | 第46页 |
4.3.2.2 文化创意产业园 | 第46-47页 |
4.3.2.3 主题概念农场 | 第47-50页 |
4.3.3 传承历史文脉 | 第50页 |
4.4 场所互动与体验景观 | 第50-55页 |
4.4.1 新型农业观光园体验活动设计原则 | 第50-51页 |
4.4.2 新型农业观光园体验活动设计程序 | 第51-52页 |
4.4.3 新型农业观光园体验活动设计方法 | 第52-55页 |
4.4.3.1 依据游客需求设计 | 第52-53页 |
4.4.3.2 体验要素在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 第53页 |
4.4.3.3 体验活动步骤设计 | 第53-55页 |
第五章 安徽永椿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与设计 | 第55-71页 |
5.1 区域概况 | 第55-56页 |
5.1.1 自然条件概况 | 第55页 |
5.1.2 社会条件概况 | 第55-56页 |
5.2 场地背景分析 | 第56-58页 |
5.2.1 项目地理位置 | 第56-57页 |
5.2.2 场地现状分析 | 第57页 |
5.2.3 SWOT分析 | 第57-58页 |
5.3 概念策划 | 第58-64页 |
5.3.1 规划目标 | 第58页 |
5.3.2 规划依据 | 第58-59页 |
5.3.3 规划原则 | 第59页 |
5.3.4 规划设计理念 | 第59页 |
5.3.5 规划设计的逻辑构成 | 第59-63页 |
5.3.6 运营策划 | 第63-64页 |
5.4 总体规划设计 | 第64-68页 |
5.4.1 规划总平面图 | 第64-65页 |
5.4.2 规划结构 | 第65页 |
5.4.3 功能分区 | 第65-66页 |
5.4.4 规划水系统分析 | 第66-67页 |
5.4.5 道路交通规划 | 第67页 |
5.4.6 绿地植被规划 | 第67-68页 |
5.5 分区设计 | 第68-71页 |
5.5.1 综合服务区 | 第68-69页 |
5.5.2 文化商业区 | 第69页 |
5.5.3 浪漫田园区 | 第69页 |
5.5.4 森林氧吧区 | 第69-70页 |
5.5.5 农业观光区 | 第70-7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1-73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71-72页 |
6.2 研究不足 | 第72页 |
6.3 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