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1.2.1 理论基础 | 第12-15页 |
1.2.2 文献综述 | 第15-17页 |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17-20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1.3.3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第2章 炎陵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 第20-38页 |
2.1 炎陵农村商业银行概况 | 第20-24页 |
2.1.1 炎陵农村商业银行简介 | 第20-21页 |
2.1.2 运行的基本态势 | 第21-23页 |
2.1.3 信贷业务发展历程 | 第23-24页 |
2.2 炎陵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现况 | 第24-33页 |
2.2.1 信贷风险管理组织 | 第24-26页 |
2.2.2 信贷风险管理模式 | 第26-31页 |
2.2.3 信贷风险管理策略 | 第31-32页 |
2.2.4 风险容忍度管理 | 第32-33页 |
2.3 炎陵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33-36页 |
2.3.1 内控制度未落实 | 第33-34页 |
2.3.2 信贷三查工作不到位 | 第34-35页 |
2.3.3 信贷风控基础工作不扎实 | 第35-36页 |
2.4 炎陵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成因分析 | 第36-38页 |
2.4.1 现代法人治理流于形式 | 第36页 |
2.4.2 内控制度未严格执行 | 第36页 |
2.4.3 未建立良好的信贷文化 | 第36-37页 |
2.4.4 信贷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 第37-38页 |
第3章 炎陵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体系优化方案设计 | 第38-46页 |
3.1 优化思路 | 第38-39页 |
3.1.1 指导思想及原则 | 第38页 |
3.1.2 具体思路 | 第38-39页 |
3.2 贷前调查体系优化 | 第39-41页 |
3.2.1 贷前调查流程 | 第39-40页 |
3.2.2 调查人员派遣方式 | 第40-41页 |
3.2.3 贷前调查方式 | 第41页 |
3.3 贷中审查体系优化 | 第41-43页 |
3.3.1 授权管理制度 | 第41-42页 |
3.3.2 贷审会工作 | 第42页 |
3.3.3 非现场稽核 | 第42-43页 |
3.4 贷后风险监控体系优化 | 第43-44页 |
3.4.1 风险监控指标体系 | 第43页 |
3.4.2 集中风险及大额授信监控体系 | 第43-44页 |
3.4.3 信贷风险预警体系 | 第44页 |
3.5 信息技术支持体系优化 | 第44-46页 |
3.5.1 信贷风险预警数据库 | 第44页 |
3.5.2 智能辅助决策模块 | 第44-45页 |
3.5.3 大数据模式下客户评级 | 第45-46页 |
第4章 炎陵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体系实施与保障 | 第46-51页 |
4.1 实施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 第46-47页 |
4.1.1 上级机构推动改革力度可能不大 | 第46页 |
4.1.2 内部员工适应性时间可能拉长 | 第46-47页 |
4.1.3 信息化技术创新难度较大 | 第47页 |
4.2 主要保障措施 | 第47-49页 |
4.2.1 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 第47-48页 |
4.2.2 不断提高内部管理水平 | 第48-49页 |
4.2.3 高度重视信息化技术发展 | 第49页 |
4.3 预期效果 | 第49-51页 |
4.3.1 贷前调查业务质量将有效提高 | 第50页 |
4.3.2 贷后风控能力将明显增强 | 第50页 |
4.3.3 工作效率及决策水平进一步提升 | 第50-51页 |
结论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