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就业经验的叙事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 第11-12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二) 研究问题 | 第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二) 实践意义 | 第12-13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一) 女大学生就业性别问题表现形式研究 | 第13-14页 |
(二) 女大学生就业性别问题存在原因研究 | 第14-15页 |
(三) 改善女大学生就业性别问题建议研究 | 第15页 |
(四) 女大学生就业经验研究 | 第15-16页 |
(五) 文献评价 | 第16页 |
四、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16-18页 |
(一) 女大学生 | 第16页 |
(二) 就业与就业歧视 | 第16-17页 |
(三) 社会性别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叙事研究 | 第18-22页 |
一、叙事研究的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18-19页 |
(一) 叙事研究的概念 | 第18页 |
(二) 叙事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8-19页 |
二、叙事研究的基本过程 | 第19-20页 |
(一) 进入现场 | 第19页 |
(二) 收集资料 | 第19-20页 |
(三) 撰写报告 | 第20页 |
三、本研究的设计 | 第20-22页 |
第三章 女大学生的就业故事及解读 | 第22-32页 |
一、职业选择——工作与感情 | 第22-26页 |
二、求职过程——艰辛与无奈 | 第26-28页 |
三、就业结果——将就或坚持 | 第28-32页 |
第四章 女大学生就业的社会性别分析 | 第32-39页 |
一、社会教育与性别身份认知 | 第32-34页 |
(一) 社会传统的性别固化 | 第32-33页 |
(二) 社会性别分工 | 第33-34页 |
二、原始家庭的性别塑造 | 第34-36页 |
(一) 家庭的性别教育 | 第35页 |
(二) 家庭的职业性别认定 | 第35-36页 |
三、劳动力市场的性别限制 | 第36-37页 |
(一) 招聘单位的性别偏好 | 第36-37页 |
(二) 性别权利保护缺失 | 第37页 |
四、女大学生认知的性别固化 | 第37-39页 |
(一) 女性气质的遵从 | 第37页 |
(二) 不自信的女性性别意识 | 第37-39页 |
第五章 女大学生就业的性别突围 | 第39-45页 |
一、重构性别文化,回归性别平等 | 第39-40页 |
(一) 改变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 | 第39-40页 |
(二) 改变传统的性别角色分工 | 第40页 |
二、反思学校教育,重视女性教育 | 第40-42页 |
(一) 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性别观 | 第41页 |
(二) 学校课程设置的性别优化 | 第41-42页 |
三、明确家庭责任,摒弃性别差异 | 第42页 |
四、规范劳动力市场,强化社会责任意识 | 第42-43页 |
(一) 强化社会责任意识 | 第42-43页 |
(二) 完善法律保障体系 | 第43页 |
五、端正自身姿态,遵从内心选择 | 第43-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附录 | 第49-5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