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子洲气田山2段储层流动单元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引言第9-21页
    1.1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第9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9-17页
        1.2.1 流动单元概念研究现状第9-11页
        1.2.2 流动单元划分方法研究现状第11-17页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第17-18页
    1.4 主要研究内容第18-19页
    1.5 论文工作量及主要研究成果第19-21页
        1.5.1 论文工作量第19页
        1.5.2 主要研究成果第19-21页
第2章 研究区地质特征第21-36页
    2.1 构造特征第21-22页
    2.2 沉积相特征第22-29页
        2.2.1 区域沉积背景第22-23页
        2.2.2 沉积微相类型及测井响应特征第23页
        2.2.3 单井相特征第23-25页
        2.2.4 沉积相分布特征第25-29页
    2.3 储层特征第29-36页
        2.3.1 气层特征第29-32页
        2.3.2 岩性特征第32-33页
        2.3.3 物性特征第33-36页
第3章 山_2段地层结构框架构建第36-43页
    3.1 精细对比与划分方法第36-39页
        3.1.1 高分辨率地层划分第36-37页
        3.1.2 米氏旋回划分第37-39页
    3.2 山_2段小层精细划分第39-43页
        3.2.1 高分辨率地层划分第39-40页
        3.2.2 米氏旋回理论地层划分第40-43页
第4章 流动单元划分第43-66页
    4.1 储层有效厚度物性下限的确定第43-51页
        4.1.1 含水饱和度上限的确定第43-46页
        4.1.2 孔隙度下限标准第46-51页
    4.2 研究区流动单元划分方法确定第51-52页
    4.3 流动单元划分第52-66页
        4.3.1 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原理第52-53页
        4.3.2 参数和样本选择第53-55页
        4.3.3 流动单元划分第55-66页
第5章 流动单元动静态一致性检验第66-75页
    5.1 无阻流量计算第66-71页
        5.1.1 产能试井分析第66-71页
        5.1.2 无阻流量计算结果第71页
    5.2 流动单元贡献指数第71-73页
    5.3 流动单元与单井产能的一致性第73-75页
第6章 储层建模与流动单元展布第75-106页
    6.1 地质建模方法第75-76页
        6.1.1 确定性建模第75-76页
        6.1.2 随机性建模第76页
    6.2 研究区建模方法与原理第76-83页
        6.2.1 随机模拟原理第76-80页
        6.2.2 多点相建模原理第80-83页
    6.3 山_2段地质模型的建立第83-100页
        6.3.1 构造模型第83-85页
        6.3.2 多点沉积相模型第85-93页
        6.3.3 相控属性模型第93-100页
    6.4 流动单元空间展布第100-106页
结论第106-107页
致谢第107-108页
参考文献第108-114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第114页

论文共11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台湾入境旅游发展的经验及对海南的启示
下一篇:互联网背景下手机营销渠道绩效研究--以华为和中兴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