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丑因素及审丑教育实践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11-13页 |
一、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二、审丑教育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第一章 审美与审丑的辩证关系 | 第13-23页 |
第一节 审丑教育及其子概念的内涵 | 第13-17页 |
一、“丑”的定义 | 第13-16页 |
二、审丑及审丑教育 | 第16-17页 |
第二节 丑在美学发展史上的历程 | 第17-23页 |
一、古代丑的萌芽 | 第18-19页 |
二、近代丑的发展 | 第19-21页 |
三、现代丑的独立 | 第21-23页 |
第二章 中学语文教材中丑因素的类型 | 第23-34页 |
第一节 丑的分类标准 | 第23-24页 |
一、悖谬之丑 | 第23-24页 |
二、低劣之丑 | 第24页 |
第二节 丑因素的具体类型 | 第24-34页 |
一、“怪诞”和“荒诞” | 第25-28页 |
二、“鄙陋”和“低劣” | 第28-30页 |
三、“畸形”和“怪异” | 第30-34页 |
第三章 审丑教育的意义及实践 | 第34-42页 |
第一节 审丑教育对中学生的意义 | 第34-36页 |
一、有助于调整和重建中学生审美心理结构 | 第34-35页 |
二、有助于消除中学生“审美疲劳” | 第35页 |
三、有助于加深中学生对自身及社会的了解和认识 | 第35-36页 |
第二节 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审丑教育 | 第36-42页 |
一、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及意图 | 第36-38页 |
二、欣赏“丑”文本的艺术美 | 第38-39页 |
三、学会辨识被隐藏起来的“丑” | 第39-40页 |
四、实施审丑教育需注意的问题 | 第40-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