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12-13页 |
1.3.1 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的内涵和特征 | 第12页 |
1.3.2 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的内涵 | 第12页 |
1.3.3 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的特征 | 第12-13页 |
1.4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理论基础 | 第13-15页 |
1.4.1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理论 | 第13页 |
1.4.2 地租地价理论 | 第13-14页 |
1.4.3 区位论 | 第14页 |
1.4.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4-15页 |
1.4.5 城市土地规划理论 | 第15页 |
1.5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5-18页 |
1.5.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1.5.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7-18页 |
1.6 论文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8-21页 |
1.6.1 数据来源 | 第18-19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6.3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6.4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第2章 研究区土地利用现状 | 第21-30页 |
2.1 德阳市的概况 | 第21-22页 |
2.1.1 德阳市地理位置 | 第21页 |
2.1.2 土地利用概况 | 第21-22页 |
2.1.3 城市定位 | 第22页 |
2.2 德阳市中心城区城市土地利用现状 | 第22-29页 |
2.2.1 中心城区范围 | 第22-23页 |
2.2.2 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结构分析 | 第23-25页 |
2.2.3 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布局分析 | 第25-29页 |
2.3 德阳市中心城区发展面临的问题 | 第29-30页 |
2.3.1 城市空间发展受阻 | 第29页 |
2.3.2 产业用地不足 | 第29页 |
2.3.3 城市交通不畅 | 第29-30页 |
第3章 德阳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 | 第30-53页 |
3.1 评价指标的选择与说明 | 第30-34页 |
3.1.1 研究范围 | 第30页 |
3.1.2 研究对象-功能区 | 第30页 |
3.1.3 指标选取 | 第30-31页 |
3.1.4 指标说明 | 第31-32页 |
3.1.5 确定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 | 第32页 |
3.1.6 各项评价指标的理想值的确定 | 第32-33页 |
3.1.7 各项评价指标的标准化 | 第33页 |
3.1.8 功能区集约利用度计算 | 第33-34页 |
3.1.9 功能区土地利用集约类型划分 | 第34页 |
3.2 各功能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 第34-53页 |
3.2.1 功能区划分原则 | 第34页 |
3.2.2 德阳市中心城区各功能区的划分 | 第34-35页 |
3.2.3 功能区评价指标的现状值 | 第35-39页 |
3.2.4 确定功能区评价的指标的权重 | 第39页 |
3.2.5 功能区评价指标的理想值 | 第39-40页 |
3.2.6 各评价指标的标准化 | 第40-44页 |
3.2.7 各功能区土地利用集约度(λ)计算 | 第44-46页 |
3.2.8 各功能区土地利用集约利用类型划分 | 第46-48页 |
3.2.9 各功能区土地利用集约评价成果分析 | 第48-53页 |
第4章 德阳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潜力测算 | 第53-66页 |
4.1 功能区用地潜力测算 | 第53-55页 |
4.1.1 潜力类型 | 第53页 |
4.1.2 测算准则 | 第53页 |
4.1.3 测算方法 | 第53页 |
4.1.4 规划允许的功能区用地强度潜力测算 | 第53-54页 |
4.1.5 市场条件允许的功能区用地强度潜力测算 | 第54-55页 |
4.2 功能区用地强度潜力测算 | 第55-59页 |
4.2.1 居住功能区用地强度潜力测算 | 第55-57页 |
4.2.2 商业功能区用地强度潜力测算 | 第57-58页 |
4.2.3 工业功能区用地强度潜力测算 | 第58-59页 |
4.3 功能区用地潜力测算结果汇总及分析 | 第59-66页 |
4.3.1 规划允许的功能区用地强度潜力测算结果汇总与分析 | 第59-60页 |
4.3.2 市场条件允许的功能区用地潜力测算汇总与分析 | 第60页 |
4.3.3 德阳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潜力分区 | 第60-66页 |
结论与建议 | 第66-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