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导言 | 第10-16页 |
(一)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0页 |
(二) 相关研究状况 | 第10-14页 |
1.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0-12页 |
2.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2-14页 |
(三) 本文的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一、陶行知生活德育理论的形成 | 第16-24页 |
(一) 陶行知生活德育理论形成的社会背景 | 第16-18页 |
1. 国际背景 | 第16-17页 |
2. 国内背景 | 第17-18页 |
(二) 陶行知生活德育理论形成的思想基础 | 第18-20页 |
1. 对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批判与继承 | 第18-19页 |
2. 对近现代西方教育思想的吸收与改造 | 第19-20页 |
(三) 陶行知生活德育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 第20-24页 |
1. 萌芽阶段(1917—1926年) | 第21页 |
2. 实验阶段(1927—1930年) | 第21页 |
3. 理论形成阶段(1931—1936年) | 第21-22页 |
4. 发展阶段(1937—1946年) | 第22-24页 |
二、陶行知生活德育理论的内容体系 | 第24-35页 |
(一) 生活德育内涵 | 第24-25页 |
1. 生活的涵义 | 第24页 |
2. 德育的涵义 | 第24页 |
3. 生活德育的内涵 | 第24-25页 |
(二) 生活德育的目标 | 第25-26页 |
1. “求真” | 第25页 |
2. “求善” | 第25-26页 |
3. “求美” | 第26页 |
(三) 生活德育的原则 | 第26-28页 |
1. 教学做合一原则 | 第27页 |
2. 知情意合一原则 | 第27-28页 |
3. 教训合一原则 | 第28页 |
(四) 生活德育的内容 | 第28-31页 |
1. 爱的教育 | 第28-29页 |
2. 理想教育 | 第29页 |
3. 人格教育 | 第29页 |
4. 法纪教育 | 第29-30页 |
5. 政治教育 | 第30页 |
6. 劳动教育 | 第30-31页 |
(五) 生活德育的途径 | 第31-35页 |
1. 家庭教育是基础 | 第31-32页 |
2. 学校教育是重点 | 第32-33页 |
3. 社会教育的约束 | 第33-34页 |
4. 美育的渗透 | 第34-35页 |
三、陶行知生活德育理论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 第35-43页 |
(一) 思想政治教育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 第35-37页 |
1. 思想政治教育要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 | 第35-36页 |
2. 思想政治教育要紧密联系教育对象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 | 第36页 |
3. 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重视受教育者的生活体验 | 第36-37页 |
(二) 注重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示范引导作用 | 第37-38页 |
1. 重视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示范作用 | 第37-38页 |
2. 充分发挥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示范引导作用 | 第38页 |
(三) 重视发挥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 第38-40页 |
1. 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 | 第39页 |
2. 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 | 第39-40页 |
(四) 注重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 | 第40-43页 |
1. 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校园环境 | 第40-41页 |
2. 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家庭环境 | 第41页 |
3. 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