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1 绪论 | 第16-34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第16-18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8-34页 |
1.2.1 植物异速生长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1.2.1.1 异速生长定义及模型 | 第18-19页 |
1.2.1.2 植物个体水平的异速生长关系 | 第19-21页 |
1.2.2 植物生态适应性研究进展 | 第21-29页 |
1.2.2.1 营养器官形态与解剖特征研究进展 | 第21-26页 |
1.2.2.2 生理生态适应性研究进展 | 第26-29页 |
1.2.3 黄柳研究概述 | 第29-34页 |
1.2.3.1 生物学特性 | 第29-31页 |
1.2.3.2 解剖学特征 | 第31页 |
1.2.3.3 生理学特性 | 第31页 |
1.2.3.4 遗传学特性 | 第31-32页 |
1.2.3.5 生态学特性 | 第32页 |
1.2.3.6 扦插造林及应用价值 | 第32-34页 |
2 研究区概况 | 第34-37页 |
2.1 地理位置 | 第34页 |
2.2 地质地貌 | 第34-35页 |
2.3 气候 | 第35页 |
2.4 水文 | 第35页 |
2.5 土壤 | 第35-36页 |
2.6 植被 | 第36页 |
2.7 社会经济 | 第36-37页 |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37-51页 |
3.1 研究内容 | 第37页 |
3.1.1 黄柳不同立地的异质性研究 | 第37页 |
3.1.2 黄柳丛生枝数量特征及异速生长关系研究 | 第37页 |
3.1.3 营养器官形态与解剖研究 | 第37页 |
3.1.4 黄柳生理生态适应性 | 第37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37-49页 |
3.2.1 立地类型差异性调查 | 第38-40页 |
3.2.2 丛生枝数量动态与异速生长试验 | 第40-43页 |
3.2.3 营养器官形态与解剖试验 | 第43-46页 |
3.2.4 生理生态适应性试验 | 第46-49页 |
3.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49页 |
3.4 技术路线 | 第49-51页 |
4 不同立地类型的异质性研究 | 第51-77页 |
4.1 土壤物理因子的异质性 | 第51-55页 |
4.1.1 土壤温度 | 第51页 |
4.1.2 土壤容重 | 第51页 |
4.1.3 土壤孔隙度 | 第51-52页 |
4.1.4 土壤粒径分析 | 第52-55页 |
4.1.4.1 土壤粒径分布 | 第52-54页 |
4.1.4.2 土壤颗粒体积分形维数 | 第54-55页 |
4.2 土壤养分的异质性 | 第55-60页 |
4.2.1 土壤pH | 第55-56页 |
4.2.2 土壤有机质 | 第56-57页 |
4.2.3 土壤全氮 | 第57-58页 |
4.2.4 土壤全磷 | 第58-60页 |
4.3 植被特征的异质性 | 第60-70页 |
4.3.1 群落特征 | 第60-64页 |
4.3.1.1 物种组成 | 第60-61页 |
4.3.1.2 科属组成 | 第61页 |
4.3.1.3 群落优势种及伴生种 | 第61-64页 |
4.3.2 功能型多样性 | 第64-67页 |
4.3.3 植物多样性 | 第67-70页 |
4.4 讨论 | 第70-76页 |
4.4.1 不同立地类型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 | 第70-72页 |
4.4.2 不同立地类型植被特征的差异 | 第72-74页 |
4.4.3 黄柳在浑善达克沙地植被恢复中的作用 | 第74-76页 |
4.5 小结 | 第76-77页 |
5 丛生枝数量动态与异速生长关系 | 第77-105页 |
5.1 年龄结构与数量动态 | 第77-83页 |
5.1.1 年龄结构 | 第77-78页 |
5.1.2 静态生命表 | 第78-80页 |
5.1.3 存活曲线 | 第80页 |
5.1.4 种群数量动态的时间序列分析 | 第80-83页 |
5.2 丛生枝生长特征与异速生长分析 | 第83-98页 |
5.2.1 丛生枝枝长与基径特征及异速生长分析 | 第83-86页 |
5.2.1.1 丛生枝枝长与基径数量特征 | 第83-84页 |
5.2.1.2 丛生枝枝长与基径异速生长分析 | 第84-86页 |
5.2.2 丛生枝构件生物量与异速生长分析 | 第86-93页 |
5.2.2.1 构件生物量及其分配对生境异质性的响应 | 第86-87页 |
5.2.2.2 茎、叶、枝生物量间的异速生长关系 | 第87-93页 |
5.2.3 丛生枝小枝特征与异速生长分析 | 第93-98页 |
5.2.3.1 丛生枝小枝特征 | 第93-94页 |
5.2.3.2 丛生枝小枝内叶片大小与数量的异速生长关系 | 第94-98页 |
5.3 讨论 | 第98-103页 |
5.3.1 丛生枝种群特征及其稳定性 | 第98-99页 |
5.3.2 丛生枝枝长与基径的异速生长关系 | 第99-101页 |
5.3.3 丛生枝构件生物量与异速生长关系 | 第101-102页 |
5.3.4 丛生枝小枝内叶片大小与数量的异速生长关系 | 第102-103页 |
5.4 小结 | 第103-105页 |
6 营养器官形态与解剖特征研究 | 第105-128页 |
6.1 不同级序根解剖特征及细根的定义 | 第105-109页 |
6.1.1 不同级序根的解剖特征 | 第105-107页 |
6.1.2 直径与解剖结构关系及细根的定义 | 第107-109页 |
6.2 根、茎次生木质部导管分子特征及根水力特性 | 第109-114页 |
6.2.1 根、茎次生木质部导管分子特征 | 第109-112页 |
6.2.1.1 导管分子类型 | 第109页 |
6.2.1.2 导管分子长度 | 第109-110页 |
6.2.1.3 导管分子直径 | 第110-112页 |
6.2.1.4 导管分子长/宽 | 第112页 |
6.2.1.5 导管分子端壁斜度 | 第112页 |
6.2.2 根水力特性 | 第112-114页 |
6.3 叶表皮微形态 | 第114-118页 |
6.3.1 不同立地类型黄柳叶表皮微形态观察 | 第114-117页 |
6.3.2 黄柳与小红柳叶表皮微形态观察 | 第117-118页 |
6.4 细根垂直分布特征 | 第118-120页 |
6.4.1 比根长 | 第118-119页 |
6.4.2 比表面积 | 第119页 |
6.4.3 根长密度 | 第119-120页 |
6.4.4 根表面积密度 | 第120页 |
6.4.5 生物量密度及生物量累积百分比 | 第120页 |
6.5 讨论 | 第120-126页 |
6.5.1 不同级序根解剖结构及细根的定义 | 第120-122页 |
6.5.2 植物导管分子特征及其与生境的关系 | 第122-124页 |
6.5.3 叶表皮微形态与生境的关系 | 第124-125页 |
6.5.4 细根的垂直分布与生境的关系 | 第125-126页 |
6.6 小结 | 第126-128页 |
7 生理生态适应性研究 | 第128-142页 |
7.1 光合生理 | 第128-132页 |
7.1.1 环境因子日变化 | 第128-130页 |
7.1.2 光合特性日变化 | 第130-132页 |
7.1.3 叶绿素含量 | 第132页 |
7.2 水分生理 | 第132-135页 |
7.2.1 叶片含水量 | 第133-134页 |
7.2.2 自由水和束缚水 | 第134页 |
7.2.3 蒸腾速率日变化 | 第134-135页 |
7.2.4 水分利用效率日变化 | 第135页 |
7.3 渗透调节物质 | 第135-137页 |
7.3.1 可溶性糖 | 第135页 |
7.3.2 可溶性蛋白 | 第135-136页 |
7.3.3 脯氨酸(Pro) | 第136-137页 |
7.4 抗氧化系统及MDA | 第137-138页 |
7.4.1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 第137页 |
7.4.2 过氧化物酶(POD) | 第137页 |
7.4.3 过氧化氢酶(CAT) | 第137页 |
7.4.4 丙二醛(MDA) | 第137-138页 |
7.5 讨论 | 第138-141页 |
7.5.1 不同立地类型黄柳光合生理适应 | 第138-139页 |
7.5.2 不同立地类型水分生理适应 | 第139-140页 |
7.5.3 不同立地类型渗透调节物质生理适应 | 第140-141页 |
7.5.4 不同立地类型抗氧化系统及MDA生理适应 | 第141页 |
7.6 小结 | 第141-142页 |
8 主要结论、创新点及研究展望 | 第142-146页 |
8.1 主要结论 | 第142-145页 |
8.2 创新点 | 第145页 |
8.3 研究展望 | 第145-146页 |
致谢 | 第146-147页 |
参考文献 | 第147-163页 |
附录 | 第163-172页 |
图版 | 第172-179页 |
作者简介 | 第179-1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