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其他化学工业论文--发酵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发酵工艺论文

竹笋壳多元发酵转化微藻生物质

致谢第9-10页
摘要第10-12页
abstract第12-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21-39页
    1.1 课题背景第21页
    1.2 秸秆生物质资源的利用第21-22页
    1.3 竹笋壳的资源化利用与前景第22页
    1.4 木质纤维素物质的水解与糖化第22-24页
    1.5 微藻生物资源第24-25页
        1.5.1 微藻糖类第24页
        1.5.2 微藻脂类第24-25页
    1.6 微藻的营养模式第25-27页
        1.6.1 微藻的自养生长第25-26页
        1.6.2 微藻的异养生长第26-27页
        1.6.3 微藻的混合营养生长第27页
    1.7 厌氧发酵含酸废水培养微藻的可行性第27-29页
    1.8 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第29-33页
        1.8.1 本研究的意义第29-31页
        1.8.2 本研究主要内容第31-33页
    参考文献第33-39页
第二章 纤维素酶高产菌黑曲霉的筛选分离第39-58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40-46页
        2.1.1 材料第40-41页
        2.1.2 方法第41-46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46-56页
        2.2.1 菌株筛选第46-47页
        2.2.2 竹笋壳分解菌株鉴定第47-50页
        2.2.3 A. niger N3产纤维素酶性质第50-51页
        2.2.4 A. niger N3液体发酵产纤维素酶条件优化结果第51-56页
        2.2.5 A. niger N3液体发酵产纤维素酶周期第56页
    2.3 本章小结第56-57页
    参考文献第57-58页
第三章 平菇预处理竹笋壳的增效机理第58-81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61-66页
        3.1.1 材料第61-62页
        3.1.2 方法第62-66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66-78页
        3.2.1 平菇、香菇纯培养物分离结果第66页
        3.2.2 平菇、香菇产漆酶定性检测结果第66-67页
        3.2.3 平菇、香菇产漆酶定量比较结果第67-68页
        3.2.4 平菇分解竹笋壳影响因素的确定第68-69页
        3.2.5 最佳辅助碳源的确定第69-70页
        3.2.6 最佳氮源的确定第70-71页
        3.2.7 诱导剂对平菇漆酶的诱导效应第71-72页
        3.2.8 平菇固态发酵过程中酸性洗涤纤维素与木质素含量变化第72-73页
        3.2.9 竹笋壳发酵前后形态比较第73页
        3.2.10 平菇预分解对竹笋壳诱导黑曲霉产纤维素酶的增强效应第73-74页
        3.2.11 平菇预分解竹笋壳增强效应的探究第74-78页
    3.3 本章小结第78页
    参考文献第78-81页
第四章 竹笋壳生物降解转化衣藻生物质第81-108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82-86页
        4.1.1 材料第82页
        4.1.2 方法第82-86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86-105页
        4.2.1 平菇和黑曲霉生长兼容性试验结果第86页
        4.2.2 构建接种方式和共培养时间的实验结果第86-87页
        4.2.3 总接种量对竹笋壳降解率的影响第87-88页
        4.2.4 初始pH对竹笋壳降解率的影响第88-89页
        4.2.5 培养温度对竹笋壳降解率的影响第89-90页
        4.2.6 共发酵培养基PB实验设计和结果第90-91页
        4.2.7 共发酵培养基响应面设计优化结果及分析第91-95页
        4.2.8 平菇和黑曲霉共发酵的产酶周期第95-96页
        4.2.9 竹笋壳水解液进一步糖化响应面设计实验结果第96-98页
        4.2.10 混合共发酵体系进一步糖化响应面分析与验证第98-99页
        4.2.11 竹笋壳糖化液发酵产乙酸第99-101页
        4.2.12 衣藻在不同稀释度竹笋壳酸化水解液中的生长特征第101-103页
        4.2.13 衣藻细胞中多糖和脂类的含量变化第103-104页
        4.2.14 衣藻细胞中性脂成分的测定第104-105页
    4.3 本章小结第105页
    参考文献第105-108页
第五章 莱茵衣藻在竹笋壳水解液中生长代谢转录组分析第108-128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109-115页
        5.1.1 材料第109页
        5.1.2 方法第109-115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115-124页
        5.2.1 莱茵衣藻在竹笋壳水解液中的生长曲线第115-116页
        5.2.2 转录组测序数据产出统计第116页
        5.2.3 转录组数据与参考基因组序列比对效率第116页
        5.2.4 新基因分析第116-117页
        5.2.5 差异表达分析第117-118页
        5.2.6 差异表达基因功能注释和富集分析第118页
        5.2.7 差异表达基因GO分类第118-119页
        5.2.8 差异表达基因COG分类第119页
        5.2.9 差异表达基因KEGG注释第119-121页
        5.2.10 qPCR分析验证结果第121-124页
    5.3 本章小结第124-125页
    参考文献第125-128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28-130页
    6.1 结论第128页
    6.2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第128-129页
    6.3 创新点第129-130页
附录 1第130-13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第131页

论文共13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深水导管和隔水管安装过程力学行为研究
下一篇:中部城市群物流竞争力评价与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