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3-27页 |
1.1 本研究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15页 |
1.1.1 留守儿童 | 第13页 |
1.1.2 自我构念 | 第13页 |
1.1.3 亲密度 | 第13-14页 |
1.1.4 关系自我 | 第14-15页 |
1.2 定向自我建构相关研究 | 第15-16页 |
1.2.1 定向自我建构的概念 | 第15页 |
1.2.2 定向自我建构的测量 | 第15页 |
1.2.3 定向自我建构的影响因素 | 第15-16页 |
1.3 自我参照效应相关研究 | 第16-27页 |
1.3.1 自我参照效应的概念 | 第16-17页 |
1.3.2 自我参照效应研究的经典范式 | 第17页 |
1.3.3 自我参照效应研究范式的发展 | 第17-21页 |
1.3.4 自我参照效应的类型 | 第21-23页 |
1.3.5 自我参照效应的影响因素 | 第23-27页 |
第2章 研究设计 | 第27-31页 |
2.1 以往研究不足及问题提出 | 第27-28页 |
2.2 研究思路 | 第28页 |
2.3 研究意义 | 第28-29页 |
2.4 研究假设 | 第29-31页 |
第3章 农村留守儿童自我构念、亲密度与定向自我建构的关系 | 第31-43页 |
3.1 研究目的 | 第31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31-33页 |
3.2.1 被试 | 第31页 |
3.2.2 研究工具 | 第31-32页 |
3.2.3 操作程序 | 第32-33页 |
3.2.4 数据分析 | 第33页 |
3.3 结果 | 第33-38页 |
3.3.1 不同类型儿童在自我构念、亲密度和定向自我建构上的差异分析 | 第33-34页 |
3.3.2 定向自我建构的多元方差分析 | 第34-35页 |
3.3.3 自我构念、亲密度和定向自我建构的相关分析 | 第35-36页 |
3.3.4 两类儿童的自我构念、亲密度对妈妈/奶奶定向自我建构的预测作用 | 第36-38页 |
3.4 讨论 | 第38-40页 |
3.4.1 两类儿童分别在自我构念、亲密度和定向自我建构上的个体差异 | 第38-39页 |
3.4.2 两类儿童分别在自我构念、亲密度和定向自我建构上的关系 | 第39-40页 |
3.5 结论 | 第40-43页 |
第4章 农村留守儿童自我构念、亲密度与重要他人参照效应的关系 | 第43-59页 |
4.1 研究目的 | 第43页 |
4.2 研究方法 | 第43-47页 |
4.2.1 被试 | 第43页 |
4.2.2 仪器 | 第43-44页 |
4.2.3 实验设计 | 第44页 |
4.2.4 材料 | 第44-45页 |
4.2.5 实验程序 | 第45-47页 |
4.2.6 分析反应正确率 | 第47页 |
4.2.7 数据处理 | 第47页 |
4.3 结果 | 第47-53页 |
4.3.1 两组儿童不同参照任务下参照成绩的差异 | 第47-49页 |
4.3.2 两组儿童在不同参照任务下的R反应正确率的差异比较 | 第49页 |
4.3.3 两类儿童的自我建构、亲密度和不同参照对象的R反应正确率的相关 | 第49-50页 |
4.3.4 农村留守儿童的亲密度对重要他人参照效应的预测作用 | 第50-53页 |
4.4 讨论 | 第53-57页 |
4.4.1 两组儿童不同参照任务下的参照成绩的差异 | 第53-55页 |
4.4.2 两组儿童在不同参照任务下的R反应正确率的差异比较 | 第55-56页 |
4.4.3 农村留守儿童的自我建构、亲密度与重要他人参照效应的关系 | 第56-57页 |
4.5 结论 | 第57-59页 |
第5章 总讨论 | 第59-63页 |
5.1 农村留守儿童在妈妈和奶奶上的关系自我的特点 | 第59-60页 |
5.2 文化、亲密度、对关系自我的影响 | 第60-61页 |
5.3 本研究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干预的启示 | 第61页 |
5.4 本研究创新之处 | 第61-62页 |
5.5 本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 第62-63页 |
第6章 总结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1页 |
附录 | 第71-77页 |
附录1 留守经历问卷 | 第71-73页 |
附录2 妈妈/奶奶定向自我建构问卷(部分条目) | 第73-74页 |
附录3 亲密度量表 | 第74-75页 |
附录4 独立-互倚自我构念问卷(部分条目) | 第75-76页 |
附录5 实验用词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