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3-19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1 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投资现状综述 | 第13-14页 |
1.2.2 我国农村基础设施PPP投资模式现状综述 | 第14-16页 |
1.2.3 研究述评 | 第16页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1.4 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5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7-19页 |
2 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19-24页 |
2.1 基础设施概念界定 | 第19-20页 |
2.1.1 基础设施 | 第19页 |
2.1.2 基础设施投资 | 第19-20页 |
2.2 项目融资理论 | 第20-21页 |
2.3 公共物品理论 | 第21页 |
2.4 项目区分理论 | 第21-22页 |
2.5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2页 |
2.6 交易成本理论 | 第22-23页 |
2.7 PPP投资模式的具体含义 | 第23-24页 |
3 农村基础设施PPP投资模式的分类与意义 | 第24-31页 |
3.1 PPP投资模式的起源与发展 | 第24-25页 |
3.2 PPP投资模式的优劣势分析 | 第25-26页 |
3.2.1 PPP投资模式的优势分析 | 第25页 |
3.2.2 PPP投资模式的劣势分析 | 第25-26页 |
3.3 PPP投资模式的具体分类 | 第26-28页 |
3.3.1 外包类 | 第26-27页 |
3.3.2 特许经营类 | 第27页 |
3.3.3 私有化类 | 第27-28页 |
3.4 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运用PPP投资模式的意义 | 第28-31页 |
3.4.1 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运用PPP投资模式的可行性 | 第28-29页 |
3.4.2 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运用PPP投资模式的必要性 | 第29-31页 |
4 农村基础设施PPP投资机制构建及风险应对 | 第31-38页 |
4.1 农村基础设施PPP投资的基本运作流程 | 第31-33页 |
4.1.1 准备工作阶段 | 第31-32页 |
4.1.2 招标阶段 | 第32-33页 |
4.1.3 建造和运营阶段 | 第33页 |
4.2 农村基础设施PPP投资参与各方的权利与责任划分 | 第33-35页 |
4.2.1 农村基础设施PPP投资参与各方的价值追求 | 第33-34页 |
4.2.2 农村基础设施PPP投资参与各方的角色定位 | 第34页 |
4.2.3 农村基础设施PPP投资的监督 | 第34-35页 |
4.3 农村基础设施PPP投资运行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及控制 | 第35-38页 |
4.3.1 农村基础设施PPP投资运行中的风险因素 | 第35-36页 |
4.3.2 农村基础设施PPP投资运行中的风险承担 | 第36页 |
4.3.3 农村基础设施PPP投资运行中的风险防范与控制 | 第36-38页 |
5 PPP投资模式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中的案例分析—以宁阳县引汶灌概工程为例 | 第38-47页 |
5.1 宁阳县农村经济发展概况 | 第38-39页 |
5.2 宁阳县引汶工程—PPP项目概况 | 第39-44页 |
5.2.1 引汶工程—PPP项目简介 | 第39页 |
5.2.2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 第39-40页 |
5.2.3 项目参与各方的构成 | 第40-41页 |
5.2.4 项目的基本运作流程 | 第41-42页 |
5.2.5 项目预期收益与评价 | 第42-43页 |
5.2.6 项目预期风险与控制 | 第43-44页 |
5.3 宁阳县引汶工程——PPP项目经验分析 | 第44-46页 |
5.3.1 选择民营资本负责设施的运营与维护 | 第44页 |
5.3.2 规定了服务价格的动态调整机制 | 第44-45页 |
5.3.3 组建特殊目的公司 | 第45页 |
5.3.4 寻找可靠的合作伙伴 | 第45页 |
5.3.5 合理分配权利责任 | 第45-46页 |
5.4 案例小结 | 第46-47页 |
6 结论和政策建议 | 第47-50页 |
6.1 结论 | 第47页 |
6.2 政策建议 | 第47-50页 |
6.2.1 完善相关法律保障体系 | 第47-48页 |
6.2.2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PPP投资模式的风险应对机制 | 第48页 |
6.2.3 培养懂得PPP投资模式的先进人才 | 第48页 |
6.2.4 注重合作伙伴的选择和监督 | 第48页 |
6.2.5 制定并落实激励政策 | 第48-49页 |
6.2.6 积极进行项目试点和推广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