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各种防治方法论文--生物防治论文

解淀粉芽孢杆菌BP30对梨采后灰霉病病害的生物防治研究

中文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1 前言第12-22页
    1.1 梨采后病害的发生和防治第12-13页
        1.1.1 我国梨产业现状第12页
        1.1.2 梨采后病害第12-13页
        1.1.3 梨采后病害防治主要措施第13页
    1.2 拮抗菌作为生防菌的拮抗机制第13-18页
        1.2.1 直接作用:分泌抗生素第14页
        1.2.2 营养与空间竞争第14-15页
        1.2.3 重寄生机制第15-16页
        1.2.4 诱导水果产生抗性第16-18页
            1.2.4.1 诱导产生防御酶第16页
            1.2.4.2 诱导产生结构抗性第16-17页
            1.2.4.3 调节活性氧代谢第17页
            1.2.4.4 诱导产生植物保卫素(PA)第17-18页
    1.3 解淀粉芽孢杆菌的研究第18-21页
        1.3.1 来源第18页
        1.3.2 抑菌活性物质第18-19页
            1.3.2.1 抑菌蛋白第18-19页
            1.3.2.2 脂肽类物质第19页
            1.3.2.3 聚酮化合物第19页
        1.3.3 应用第19-21页
            1.3.3.1 环境保护第19-20页
            1.3.3.2 保鲜防腐第20页
            1.3.3.3 生产第20-21页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1-22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2-30页
    2.1 实验材料第22-23页
        2.1.1 供试菌株第22页
        2.1.2 供试水果第22页
        2.1.3 培养基第22页
        2.1.4 主要仪器设备第22-23页
    2.2 拮抗菌株的筛选第23页
        2.2.1 灰葡萄孢孢子悬浮液的制备第23页
        2.2.2 对灰葡萄孢有拮抗作用的菌株筛选第23页
    2.3 拮抗菌株的鉴定第23-25页
        2.3.1 菌体形态、培养特征观察与生理生化指标测定第23-24页
        2.3.2 菌株 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第24-25页
    2.4 拮抗菌株对梨灰霉病病害的防治第25-26页
        2.4.1 拮抗菌株控制梨灰霉病的效果第25页
        2.4.2 拮抗菌株处理后对梨果的质量参数影响第25-26页
            2.4.2.1 质量损失第25页
            2.4.2.2 维生素C含量第25-26页
            2.4.2.3 滴定酸度第26页
            2.4.2.4 水果坚硬度第26页
            2.4.2.5 总可溶物含量第26页
    2.5 对灰葡萄孢拮抗机理研究第26-30页
        2.5.1 拮抗菌株四种不同处理液对灰葡萄孢的抑制效果第26-27页
        2.5.2 拮抗菌株在梨伤口处的数量研究第27页
        2.5.3 拮抗菌株对灰葡萄孢孢子萌发的影响第27页
        2.5.4 生物膜形成能力第27-28页
        2.5.5 对梨果实的诱导抗病性防御机制的研究第28-30页
            2.5.5.1 类黄酮测定第28页
            2.5.5.2 过氧化物酶活性测定第28页
            2.5.5.3 多酚氧化酶活性测定第28页
            2.5.5.4 苯丙氨酸解氨酶测定第28-30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0-37页
    3.1 对灰葡萄孢有拮抗作用的菌株筛选结果第30页
    3.2 拮抗菌株的鉴定第30-31页
        3.2.1 菌体形态、培养特征观察与生理生化指标测定第30页
        3.2.2 菌株 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第30-31页
    3.3 菌株BP30对梨灰霉病病害的防治效果第31-32页
        3.3.1 解淀粉芽孢杆菌BP30控制梨灰霉病的效果第31-32页
        3.3.2 解淀粉芽孢杆菌BP30处理后对梨果的质量参数影响第32页
    3.4 解淀粉芽孢杆菌对灰葡萄孢拮抗机理研究第32-37页
        3.4.1 解淀粉芽孢杆菌BP30四种不同处理液对灰葡萄孢的抑制效果第32-33页
        3.4.2 解淀粉芽孢杆菌BP30在梨伤口处的数量变化第33页
        3.4.3 解淀粉芽孢杆菌BP30对灰葡萄孢孢子萌发影响的结果第33-34页
        3.4.4 生物膜形成能力的影响第34页
        3.4.5 对梨果实的诱导抗病性防御机制的研究第34-37页
            3.4.5.1 类黄酮含量测定结果第34-35页
            3.4.5.2 过氧化物酶活性测定结果第35页
            3.4.5.3 多酚氧化酶活性测定结果第35-36页
            3.4.5.4 苯丙氨酸解氨酶测定结果第36-37页
4 讨论第37-44页
5 结论第44-45页
参考文献第45-50页
致谢第50-51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猴头菇胞内胞外多糖的结构、抗氧化活性和保肝护肝能力分析
下一篇:高温胁迫下甜菜碱对PSⅡ修复循环保护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