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5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4-17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14-15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5-17页 |
1.3 课题研究内容和研究现状 | 第17-2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20页 |
1.3.2 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1.4 课题研究运用的方法 | 第22-25页 |
1.4.1 空间比较研究法 | 第22页 |
1.4.2 实地调研法 | 第22-23页 |
1.4.3 实例分析法 | 第23-24页 |
1.4.4 课题研究框架 | 第24-25页 |
第2章 中西方传统园林中动态水景艺术的演进 | 第25-58页 |
2.1 动态水景的艺术类型 | 第25-32页 |
2.1.1 叠水 | 第25-26页 |
2.1.2 帘幕 | 第26-27页 |
2.1.3 瀑布 | 第27-28页 |
2.1.4 喷泉 | 第28-31页 |
2.1.5 涌泉 | 第31-32页 |
2.2 中国传统园林动态水景艺术的发展历程 | 第32-41页 |
2.2.1 秦汉时期的园林动态水景 | 第33-34页 |
2.2.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园林动态水景 | 第34-35页 |
2.2.3 隋唐时期的园林动态水景 | 第35-36页 |
2.2.4 宋元时期的园林动态水景 | 第36-37页 |
2.2.5 明清时期的园林动态水景 | 第37-41页 |
2.3 西方传统园林动态水景艺术的发展历程 | 第41-56页 |
2.3.1 古典时期的园林动态水景 | 第42-43页 |
2.3.2 中世纪时期的园林动态水景 | 第43-44页 |
2.3.3 文艺复兴时期的园林动态水景 | 第44-48页 |
2.3.4 巴洛克时期的园林动态水景 | 第48-53页 |
2.3.5 十八世纪英中式的园林动态水景 | 第53-5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3章 中西方传统园林动态水景艺术的特征分析 | 第58-78页 |
3.1 中西方动态水景艺术的理水思想比较分析 | 第58-69页 |
3.1.1 崇尚自然与几何规则 | 第59-63页 |
3.1.2 含蓄内敛与直观开放 | 第63-65页 |
3.1.3 追求意境与注重体验 | 第65-67页 |
3.1.4 园无成法有规可循 | 第67-69页 |
3.2 中西园林动态水景艺术的理水手法比较分析 | 第69-74页 |
3.2.1 中西水体形态的差异 | 第69-71页 |
3.2.2 中西水体位置的差异 | 第71-72页 |
3.2.3 中西水体内涵的差异 | 第72-73页 |
3.2.4 中西水体作用的差异 | 第73-74页 |
3.3 中西动态水景艺术的共性分析 | 第74-77页 |
3.3.1 中西园林动态水景艺术的相似性 | 第74-76页 |
3.3.2 中西园林动态水景艺术的同一性 | 第76-7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4章 现代景观设计对中西方传统动态水景的传承与借鉴 | 第78-103页 |
4.1 动态水景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的价值 | 第78-82页 |
4.1.1 景观功能 | 第80-81页 |
4.1.2 生态功能 | 第81-82页 |
4.2 现代设计对中国传统园林动态水景的传承 | 第82-86页 |
4.2.1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 第82-84页 |
4.2.2 动中有静虚实相生 | 第84-86页 |
4.3 现代设计对西方传统园林动态水景的借鉴 | 第86-91页 |
4.3.1 以人为本理性思维 | 第86-88页 |
4.3.2 科技引导严谨实用 | 第88-91页 |
4.4 现代设计中动态水景的营造策略 | 第91-101页 |
4.4.1 水景设计的原则 | 第91-94页 |
4.4.2 水景营造的方法 | 第94-96页 |
4.4.3 水景布置的具体实施 | 第96-10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01-103页 |
结论 | 第103-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0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8-111页 |
致谢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