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语义、词汇、词义(训诂学)论文--现代词汇论文

现代汉语并列式双音复合词研究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前言第9-18页
 一、课题来源第9-16页
  (一) 并列式双音复合词研究概况第9-15页
  (二) 并列式双音复合词在汉语词汇系统中的地位第15-16页
  (三) 并列式双音复合词的开放性和常用性第16页
  (四) 并列式双音复合词的研究价值第16页
 二、并列式双音复合词研究对象第16页
 三、并列式双音复合词研究的目标和方法第16-17页
  (一)、研究目的、意义第16页
  (二)、研究理论与方法第16-17页
 四、语料来源第17-18页
第一章 并列式双音复合词的提取第18-24页
 一、并列式双音复合词的界定第18-24页
  (一) 并列式双音复合词名称称说第18页
  (二) 并列式双音复合词的认知研究第18-22页
  (三) 并列式双音复合词的鉴定与提取第22-24页
第二章 并列式双音复合词的结构第24-37页
 一、外部结构第24-31页
  (一) 语法结构第24-28页
  (二) 调类结构第28-30页
  (三) 意义结构第30-31页
 二、内部结构第31-35页
  (一) 内部结构关系第31-35页
 三、语素义与词义的关系第35-37页
  (一) 语素义与词义的关系类型第35页
  (二) 语素义与词义的关系众多的成因第35-37页
第三章 并列式双音复合词的语素序第37-45页
 一、语素序类型第37-39页
  (一) 逆序同义并列式双音复合词第37-38页
  (二) 逆序变义并列式双音复合词第38-39页
  (三) 不可逆序并列式双音复合词第39页
 二、制约语素序的因素第39-45页
  (一) 意义因素第39页
  (二) 语音因素第39-43页
  (三) 语法因素第43页
  (四) 语用因素第43-45页
第四章 并列式双音复合词的转类现象第45-67页
 一、转类现象计量考察第45-59页
  (一) 转类类型第45页
  (二) 转类动因第45-46页
  (三) 转类机制第46-56页
  (四) 转类的不对称性及原因第56-59页
  (五) 名动形转类的序列第59页
 二、转类词在形式上的实现第59-64页
  (一) 汉语词类中的静态层次与动态层次第60-63页
  (二) 转类词的衍生模式第63-64页
 三、转类现象下的一些功能解释第64-67页
  (一) 转类复合词的隐论元角色第64-65页
  (二) 转类隐论元语义角色的保留以及对新词的句法功能限制第65-67页
第五章 并列式双音复合词的并列机制第67-76页
 一、并列式双音复合词的并列机制第67-71页
 二、异类并列第71-76页
  (一) 异类并列类型第71-73页
  (二) 异类并列的平衡机制第73-76页
结语第76-78页
注释第78-80页
参考文献第80-84页
附录一 《现代汉语词典》所收并列式双音复合词词目第84-111页
附录二 《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的转类并列式双音复合词第111-115页
附录三 《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的异类并列式双音复合词第115-116页
读研期间发表论文目录第116-117页
后记第117-118页

论文共11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广告标语说服策略研究
下一篇:傅咸及其诗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