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微信“朋友圈”经营行为的概述 | 第10-14页 |
一、微信“朋友圈”和“朋友圈”经营行为 | 第10-11页 |
(一)“朋友圈”的界定 | 第10页 |
(二)“朋友圈”经营行为的界定 | 第10-11页 |
二、“朋友圈”经营区别于其他网络经营的特点 | 第11-14页 |
(一)“朋友圈”经营准入门槛低 | 第11-12页 |
(二) 经济收益效率高且快速 | 第12页 |
(三) 缺乏相应的规制手段 | 第12-14页 |
第二章 刑法规制“朋友圈”违法经营行为的必要性研究 | 第14-22页 |
一、“朋友圈”违法经营行为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 | 第14-16页 |
(一) 对公民私有权益的损害 | 第14-15页 |
(二) 对网络正常经济秩序的危害 | 第15-16页 |
二、刑法规制“朋友圈”违法经营行为的现实紧迫性 | 第16-20页 |
(一) 违法犯罪经营现象大量存在 | 第16-19页 |
(二) 现有法律规制手段的不足 | 第19-20页 |
三、刑法规制“朋友圈”违法经营行为的适度性 | 第20-22页 |
(一) 刑法作为保障法的要求 | 第20-21页 |
(二) 刑法谦抑原则的体现 | 第21-22页 |
第三章 刑法规制“朋友圈”经营犯罪的困境 | 第22-35页 |
一、网络背景下新型走私行为的认定 | 第22-26页 |
(一) 跨境代购行为的刑法定性 | 第22-24页 |
(二) 认定走私犯罪时存在的问题 | 第24-26页 |
二、“朋友圈”售假行为的界定 | 第26-30页 |
(一) 犯罪数额的认定 | 第26-29页 |
(二)“朋友圈”售假犯罪行为的罪数问题 | 第29-30页 |
三、交易型欺诈行为的思考 | 第30-35页 |
(一)“朋友圈”交易性欺诈行为的分析 | 第31-32页 |
(二) 交易型诈骗犯罪性质的认定 | 第32-33页 |
(三)“朋友圈”销售伪劣商品行为与欺诈行为的界定 | 第33-34页 |
(四) 诈骗罪的数额认定 | 第34-35页 |
第四章“朋友圈”违法经营行为刑法规制的对策研究 | 第35-39页 |
一、跨境代购走私行为的规制对策 | 第35-37页 |
(一) 跨境代购行为的走私数额 | 第35页 |
(二) 跨境走私犯罪的既遂与未遂 | 第35-36页 |
(三) 多次走私未经处理数额累计处罚的思考 | 第36-37页 |
二、“朋友圈”售假犯罪问题的规制对策 | 第37-38页 |
(一) 网络犯罪数额认定方式的建议 | 第37页 |
(二) 关于销售烟草制品行为产生的罪数问题的理解 | 第37-38页 |
三、多次小额诈骗行为的规制对策 | 第38-39页 |
(一) 侵犯财产犯罪中“多次违法”情节入刑的考察 | 第38页 |
(二) 增设“多次诈骗”为诈骗罪刑罚起刑标准的考量 | 第38-39页 |
结论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个人简历 | 第42-43页 |
后记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