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导论 | 第10-14页 |
第一章 行政诉讼执行和非诉行政执行的基础理论及制度关联性比较 | 第14-23页 |
第一节 行政诉讼执行的基础理论 | 第14-18页 |
一、行政诉讼执行概念概述 | 第14-15页 |
二、行政诉讼执行的权力属性分析 | 第15页 |
三、行政机关能否享有司法强制执行权的分析 | 第15-17页 |
四、《行政诉讼法》VC 第65 条第二款的理解问题 | 第17页 |
五、行政诉讼执行的法律特征 | 第17-18页 |
第二节 非诉行政执行的基础理论 | 第18-21页 |
一、非诉行政执行基础理论的概念概述 | 第18-19页 |
二、关于非诉行政执行的权力属性分析 | 第19-20页 |
三、非诉行政执行权由谁享有的分析 | 第20-21页 |
四、非诉行政执行的法律特征 | 第21页 |
第三节 行政诉讼执行制度与非诉行政执行制度的关联性比较 | 第21-23页 |
一、联系 | 第21-22页 |
二、区别 | 第22-23页 |
第二章 行政诉讼执行制度与非诉行政执行制度的历史沿革及运行发展状况的比较 | 第23-30页 |
第一节 我国行政诉讼执行制度的历史沿革 | 第23-25页 |
一、立法实践的发展 | 第23页 |
二、司法实践的发展 | 第23-24页 |
三、理论的发展 | 第24-25页 |
第二节 非诉行政执行制度的历史沿革 | 第25-27页 |
一、立法实践的发展 | 第25-26页 |
二、司法实践的发展 | 第26页 |
三、理论的发展 | 第26-27页 |
第三节 行政诉讼执行制度和非诉行政执行制度发展困境的比较 | 第27-30页 |
一、制度和理论发展滞后 | 第27页 |
二、公众信仰度、认可度不高 | 第27-28页 |
三、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契合度不高 | 第28页 |
四、执行效率低下 | 第28-29页 |
五、执行主体的威信不高 | 第29页 |
六、对行政相对人救济保障不力 | 第29-30页 |
第三章 行政诉讼执行制度和非诉行政执行制度存在问题的比较 | 第30-35页 |
第一节 二者的立法目的定位不准确的问题 | 第30-31页 |
一、我国立法对二者的定位 | 第30页 |
二、二者立法目的存在问题状况比较 | 第30-31页 |
第二节 国家机关强制执行权分配不合理的问题 | 第31-32页 |
一、我国现行法律对国家机关强制执行权的划分 | 第31页 |
二、两种强制执行权状况比较 | 第31-32页 |
第三节 行政诉讼执行和非诉行政执行救济机制缺失问题 | 第32页 |
一、权利的行使和义务的履行都应有法律救济机会 | 第32页 |
二、我国法律关于行政诉讼执行和非诉行政执行救济机制的法律规定缺位 | 第32页 |
第四节 行政诉讼执行和非诉行政执行审查机制缺位 | 第32-33页 |
第五节 行政诉讼执行种类过少的问题 | 第33页 |
第六节 强制执行权主体法律责任追究机制缺失问题 | 第33-34页 |
第七节 行政诉讼执行和非诉行政执行制度存在问题原因的总结比较 | 第34-35页 |
第四章 行政诉讼执行制度和非诉行政执行制度改革模式及具体完善途径比较 | 第35-43页 |
第一节 行政诉讼执行制度和非诉行政执行制度的改革模式 | 第35页 |
一、改革的基础——维持现行行政诉讼执行模式,改革现行非诉行政执行模式 | 第35页 |
二、建立 “以行政机关为主要执行主体,以人民法院为主要执行救济和监督主体的行政强制执行模式” | 第35页 |
第二节 行政诉讼执行和非诉行政执行制度的具体完善途径 | 第35-43页 |
一、合理界定行政诉讼执行和非诉行政执行制度的立法目的 | 第35-36页 |
二、合理分配各类国家机关的强制执行权 | 第36页 |
三、建立和完善行政相对人权益救济和保障机制 | 第36-37页 |
四、建立和完善强制执行的审查机制 | 第37-38页 |
五、合理设置强制执行措施的种类 | 第38-41页 |
六、建立行政诉讼执行和非诉行政执行的执行主体法律责任追究机制 | 第41-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后记 | 第46-4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