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森林树种论文--阔叶乔木论文--杨论文

冷诱导解除银腺杨(P.alba×P.glandulosa)休眠过程中茎部形成层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摘要第8-10页
英文摘要第10-11页
1 前言第12-28页
    1.1 维管形成层第12-16页
        1.1.1 维管形成层的起源第12-13页
        1.1.2 维管形成层的结构第13-14页
        1.1.3 维管形成层季节性活动式样第14-16页
        1.1.4 杨树维管形成层第16页
    1.2 植物休眠的建立与解除第16-23页
        1.2.1 休眠的建立第16-17页
        1.2.2 休眠的维持第17-18页
        1.2.3 休眠的解除第18-23页
    1.3 蛋白质组学的研究第23-25页
        1.3.1 蛋白质组学的起源及发展第23页
        1.3.2 蛋白质组学研究的技术手段第23-25页
    1.4 林木的蛋白质组研究进展第25-26页
    1.5 本研究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意义第26-28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8-38页
    2.1 实验材料第28-30页
        2.1.1 材料的培养第28-29页
        2.1.2 材料的获取第29-30页
    2.2 实验试剂及仪器第30-31页
        2.2.1 实验试剂第30-31页
        2.2.2 实验仪器第31页
    2.3 实验方法第31-38页
        2.3.1 低温诱导解除杨树休眠实验体系第32页
        2.3.2 银腺杨形成层总蛋白的提取第32-33页
        2.3.3 蛋白浓度的检测第33页
        2.3.4 SDS电泳第33页
        2.3.5 蛋白质酶解第33-34页
        2.3.6 iTRAQ标记第34页
        2.3.7 SCX分离第34页
        2.3.8 基于QE的液质联用分析第34-35页
        2.3.9 解剖和组织化学观察第35页
        2.3.10 数据分析第35-36页
        2.3.11 QRT-PCR验证第36-38页
3 结果第38-84页
    3.1 银腺杨形成层休眠解除期间的显微观察第38-39页
    3.2 蛋白质组学前期的实验结果第39-84页
        3.2.1 蛋白质的提取及检测第39-40页
        3.2.2 iTRAQ标记样本第40页
        3.2.3 蛋白质鉴定的参数选择第40-41页
        3.2.4 蛋白质鉴定的数据采集及质量评估第41页
        3.2.5 蛋白质鉴定的基本信息第41-42页
        3.2.6 蛋白质定量信息统计第42-44页
        3.2.7 蛋白质GO注释第44-48页
        3.2.8 差异蛋白代谢通路的分析第48-84页
4 讨论第84-88页
    4.1 形成层休眠解除过程中与能量代谢途径相关的蛋白第84-85页
    4.2 形成层休眠解除过程中与次生代谢途径相关的蛋白第85-86页
    4.3 形成层休眠解除过程中与细胞壁,逆境和氧化还原途径的相关蛋白第86页
    4.4 形成层休眠解除过程中与信号转导和激素途径相关的蛋白第86-88页
5 结论第88-90页
致谢第90-92页
参考文献第92-99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99页

论文共9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玉米和大豆根内生细菌多样性及促生细菌鉴定评价
下一篇:大豆miR172及靶基因参与开花诱导和逆境响应的功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