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29页 |
1.1 前言 | 第18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8-24页 |
1.2.1 研究背景及起源 | 第18-19页 |
1.2.2 研究对象及主要内容 | 第19页 |
1.2.3 研究目的 | 第19-20页 |
1.2.4 研究意义 | 第20页 |
1.2.5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2.6 主要问题及难点 | 第21-23页 |
1.2.7 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24-26页 |
1.3.1 国内外有关民居通风模拟的研究成果综述 | 第24页 |
1.3.2 国内传统民居研究成果 | 第24-25页 |
1.3.3 国外关于传统民居的研究 | 第25-26页 |
1.3.4 文献小结 | 第26页 |
1.4 CFD模拟的基本理论 | 第26-27页 |
1.4.1 CFD模拟的应用意义 | 第26页 |
1.4.2 模拟软件介绍 | 第26-27页 |
1.5 建筑自然通风基本理论 | 第27-28页 |
1.5.1 风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 | 第27页 |
1.5.2 热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 | 第27-28页 |
1.5.3 风压和热压辐合作用下的自然通风 | 第28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二章 皖南传统民居物理环境现状分析 | 第29-37页 |
2.1 引言 | 第29页 |
2.2 皖南地区传统民居现状调查 | 第29-32页 |
2.2.1 皖南传统民居的历史及起源 | 第29-30页 |
2.2.2 皖南传统民居的分布现状 | 第30-32页 |
2.2.3 研究对象村落的选取 | 第32页 |
2.3 屏山村的概况及物理环境分析 | 第32-36页 |
2.3.1 屏山村概况及传统民居分布 | 第32-33页 |
2.3.2 屏山村总体气候环境概况分析 | 第33-34页 |
2.3.3 屏山村的风环境概况分析 | 第34-3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房间布局对室内通风影响的模拟论证 | 第37-51页 |
3.1 引言 | 第37页 |
3.2 屏山村民居室内布局基本形式 | 第37-40页 |
3.2.1 屏山传统民居的内部空间布局特征 | 第37-38页 |
3.2.2 屏山传统民居基本布局形式的提炼 | 第38-40页 |
3.3 不同布局形式的通风效率的模拟分析 | 第40-45页 |
3.3.1 基础通风模型的归类 | 第40-41页 |
3.3.2 模拟结果及对比分析 | 第41-45页 |
3.3.3 综合总结 | 第45页 |
3.4 对布局形式的改造及通风效率论证 | 第45-50页 |
3.4.1 侧天井房间改造方案及结果比对 | 第45-47页 |
3.4.2 内天井房间改造方案及结果比对 | 第47-48页 |
3.4.3 组合式房间改造方案及结果比对 | 第48-49页 |
3.4.4 综合总结 | 第49-5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开窗对室内通风影响的模拟论证 | 第51-74页 |
4.1 引言 | 第51页 |
4.2 窗口形式对室内通风效率影响的对比分析 | 第51-61页 |
4.2.1 窗口形式的提炼和基础房间设置 | 第51-53页 |
4.2.2 同一风向下不同窗口形式的通风结果对比分析 | 第53-56页 |
4.2.3 不同风向下同一窗口形式的通风结果对比分析 | 第56-60页 |
4.2.4 综合总结 | 第60-61页 |
4.3 开窗方式对室内通风效率影响的对比分析 | 第61-73页 |
4.3.1 关于开窗形式的归类 | 第61-62页 |
4.3.2 不同开窗形式的通风效率对比 | 第62-65页 |
4.3.3 新组合形式的开窗探讨 | 第65-68页 |
4.3.4 同一风向下不同开窗角度的通风结果对比分析 | 第68-69页 |
4.3.5 不同风向下对来风阻挡以及引导的效果对比分析 | 第69-72页 |
4.3.6 综合总结 | 第72-7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五章 通风技术在传统民居的实际运用 | 第74-107页 |
5.1 引言 | 第74页 |
5.2 屏山传统民居通风改造的可行性分析 | 第74-83页 |
5.2.1 现有技术分析 | 第74-75页 |
5.2.2 改造的难点 | 第75页 |
5.2.3 改造原则 | 第75-76页 |
5.2.4 改造传统民居的选取 | 第76-81页 |
5.2.5 选取民居的周边风环境状况分析 | 第81-83页 |
5.3 单体改造方案通风技术适应性研究 | 第83-98页 |
5.3.1 主要风环境数据的提取 | 第83-84页 |
5.3.2 济善堂改造技术分析 | 第84-89页 |
5.3.3 官厅改造技术分析 | 第89-93页 |
5.3.4 迎颐堂改造技术分析 | 第93-98页 |
5.4 改造方案的最终形成 | 第98-101页 |
5.5 改造方案的效果论证 | 第101-106页 |
5.5.1 通风提升效果论证 | 第101-105页 |
5.5.2 方案的优点与不足 | 第105-106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06-10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7-110页 |
6.1 研究结论与成果 | 第107-108页 |
6.2 后续的研究工作 | 第108-109页 |
6.3 预期与展望 | 第109页 |
6.4 论文小结 | 第109-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4页 |
附录1 | 第114-124页 |
附录3 | 第124-13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133-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