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基础科学论文--土壤学论文--水土保持论文

江苏省水土保持分区生态敏感性评价

摘要第9-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0页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第12-14页
        1.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1.2 研究目的意义第13-14页
    1.2 研究进展第14-16页
        1.2.1 国内外生态敏感性研究进展第14-15页
        1.2.2 国内外水土保持区划研究进展第15-16页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第16-20页
        1.3.1 研究目标第16页
        1.3.2 研究内容第16-17页
        1.3.3 研究路线第17-20页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第20-26页
    2.1 地理位置第20页
    2.2 自然概况第20-22页
        2.2.1 地形地貌第20页
        2.2.2 河流水系第20-21页
        2.2.3 气候第21页
        2.2.4 土壤与植被第21-22页
    2.3 社会经济概况第22页
        2.3.1 人口与社会第22页
        2.3.2 经济发展状况第22页
    2.4 江苏省水土流失概况第22页
    2.5 全国水土保持区划江苏省分区概况第22-26页
        2.5.1 江苏省区划必要性第23页
        2.5.2 江苏省区划原则第23-24页
        2.5.3 江苏省区划成果第24-26页
第三章 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第26-34页
    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第26页
    3.2 指标体系确定方法第26-34页
        3.2.1 权重确定第26-28页
        3.2.2 指标确定第28-29页
        3.2.3 生态敏感性指标体系及权重的确定第29-34页
第四章 江苏省生态敏感性评价第34-50页
    4.1 数据来源第34页
    4.2 评价步骤第34-35页
    4.3 江苏省生态敏感性单因子评价第35-44页
        4.3.1 降雨因子评价第35-36页
        4.3.2 地形因子评价第36-37页
        4.3.3 土壤侵蚀因子评价第37-38页
        4.3.4 植被覆盖因子评价第38-39页
        4.3.5 河网因子评价第39-40页
        4.3.6 生态保护区因子评价第40-41页
        4.3.7 人口密度因子评价第41-42页
        4.3.8 城区因子评价第42-43页
        4.3.9 道路因子评价第43-44页
    4.4 江苏省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第44-50页
        4.4.1 评价方法第44-46页
        4.4.2 评价结果第46-48页
        4.4.3 生态问题分析第48页
        4.4.4 对策与建议第48-50页
第五章 江苏省水土保持分区生态敏感性评价第50-62页
    5.1 评价方法与评价结果第50-52页
    5.2 分区特征分析第52-56页
    5.3 江苏省水土流失防治对策第56-60页
    5.4 江苏省水土保持分区综合防治规划第60-62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62-64页
    6.1 研究结论第62页
    6.2 创新点第62-63页
    6.3 不足与展望第63-64页
        6.3.1 不足第63页
        6.3.2 展望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70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0-72页
致谢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不同磷浓度对螺旋藻砷吸附、吸收及转化的影响研究
下一篇:菲降解细菌在植物根表的成膜作用及其对植物吸收菲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