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1页 |
ABSTRACT | 第11-14页 |
缩略词 | 第15-17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7-41页 |
第一章 植物Rab蛋白和脂质转运研究进展 | 第17-41页 |
1 植物Rab蛋白 | 第17-30页 |
1.1 Rab类小G蛋白 | 第18-19页 |
1.2 植物Rab小G蛋白结构特点 | 第19-20页 |
1.3 Rab蛋白的作用机制 | 第20-21页 |
1.4 Rab蛋白在植物体内的功能 | 第21-30页 |
1.4.1 Rab蛋白调节的囊泡转运功能 | 第22-23页 |
1.4.2 Rab蛋白调节不同细胞器之间的囊泡转运 | 第23-27页 |
1.4.3 Rab蛋白调控非生物和生物胁迫 | 第27-28页 |
1.4.4 Rab蛋白参与生长发育 | 第28-30页 |
2 基于叶绿素荧光对植物逆境下光合系统(PSⅡ)的研究 | 第30-33页 |
2.1 温度胁迫对植物PSⅡ的影响 | 第31页 |
2.2 光照胁迫对植物PSⅡ的影响 | 第31-32页 |
2.3 盐胁迫对植物PSⅡ的影响 | 第32-33页 |
2.4 干旱胁迫对植物PSⅡ的影响 | 第33页 |
3 脂质在内质网和叶绿体间的转运模式研究 | 第33-39页 |
3.1 叶绿体膜系统组成 | 第33-34页 |
3.2 叶绿体脂质组成 | 第34页 |
3.3 脂质在叶绿体上的合成 | 第34-36页 |
3.4 内质网至叶绿体的脂质转运机制 | 第36-39页 |
3.4.1 单体扩散 | 第36-37页 |
3.4.2 囊泡转运 | 第37-38页 |
3.4.3 内质网-叶绿体膜接触点 | 第38-39页 |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9-41页 |
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 | 第41-107页 |
第一章 叶绿体AtRabF1抗盐胁迫和衰老的机理 | 第41-91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2-55页 |
1.1 植物材料 | 第42页 |
1.2 幼苗培养 | 第42页 |
1.3 叶片基因组DNA提取 | 第42-43页 |
1.4 总RNA提取 | 第43-44页 |
1.5 cDNA第一链的合成 | 第44页 |
1.6 拟南芥总蛋白提取 | 第44页 |
1.7 蛋白质浓度测定 | 第44-45页 |
1.8 Western blot反应 | 第45-46页 |
1.9 AtRabF1及其点突变克隆 | 第46-48页 |
1.9.1 AtRabF1入门载体构建 | 第46-47页 |
1.9.2 AtRabF1点突变载体构建 | 第47页 |
1.9.3 目的载体构建 | 第47-48页 |
1.10 拟南芥转基因植株的转化 | 第48-50页 |
1.10.1 目的质粒的农杆菌转化 | 第48-49页 |
1.10.2 拟南芥转化 | 第49-50页 |
1.11 叶绿体分离 | 第50-51页 |
1.12 叶绿体各组分分离 | 第51-52页 |
1.13 叶绿素含量测定 | 第52-53页 |
1.14 脯氨酸含量测定 | 第53页 |
1.15 拟南芥幼苗盐胁迫和ABA处理 | 第53-54页 |
1.16 暗诱导衰老和电导率测定 | 第54页 |
1.16.1 暗诱导衰老后叶绿素测定 | 第54页 |
1.16.2 暗诱导后的电导率测定 | 第54页 |
1.17 拟南芥叶绿素荧光测定 | 第54-55页 |
1.18 荧光数据处理 | 第5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5-82页 |
2.1 AtRabF1突变体的分子鉴定和表型观察 | 第55-57页 |
2.1.1 AtRabF1突变体分子鉴定 | 第55-56页 |
2.1.2 AtRabF1突变体表型观察 | 第56-57页 |
2.2 AtRabF1的亚细胞定位 | 第57-61页 |
2.2.1 AtRabF1蛋白亚细胞定位 | 第58-59页 |
2.2.2 AtRabF1定点突变蛋白定位分析 | 第59-61页 |
2.3 AtRabF1耐盐性分析 | 第61-64页 |
2.3.1 过表达转基因株系耐盐性鉴定 | 第61-63页 |
2.3.2 NaCl胁迫下过表达转基因株系叶绿素和脯氨酸含量 | 第63-64页 |
2.4 ABA对AtRabF1的影响 | 第64-65页 |
2.5 过表达转基因株系抗暗诱导衰老 | 第65-71页 |
2.5.1 拟南芥中AtRabF1的表达模式 | 第65-66页 |
2.5.2 AtRabF1对暗诱导衰老的影响 | 第66-69页 |
2.5.3 过表达CA-AtRabF1和DN-AtRabF1突变体对暗诱导衰老的影响 | 第69-71页 |
2.6 atrabF1-1/atrabA5e双突变体在抗盐胁迫和暗诱导衰老中作用 | 第71-75页 |
2.6.1 AttrabF1-1/atrabA5e双突变体构建和表型分析 | 第71-72页 |
2.6.2 atrabF1-1/atrabA5e双突变体盐和ABA处理分析 | 第72-74页 |
2.6.3 atrabF1-1/atrabA5e双突变体暗诱导衰老分析 | 第74-75页 |
2.7 AtRabF1对拟南芥光系统Ⅱ的影响 | 第75-82页 |
2.7.1 AtRabF1对光能转换和电子传递效率的影响 | 第75-76页 |
2.7.2 AtRabF1对拟南芥叶片反应中心的影响 | 第76-79页 |
2.7.3 AtRabF1对拟南芥叶片反应中心比活性参数的影响 | 第79-81页 |
2.7.4 AtRabF1对拟南芥性能指数(PI,Perfomance Index)的影响 | 第81-82页 |
3 讨论 | 第82-91页 |
3.1 AtRabF1蛋白位于叶绿体被膜和类囊体上 | 第82-84页 |
3.2 AtRabF1在盐胁迫中的作用 | 第84-86页 |
3.3 AtRabF1在暗诱导衰老中的作用 | 第86-87页 |
3.4 AtRabA5e对AtRabF1的影响 | 第87-88页 |
3.5 AtRabF1影响拟南芥光系统Ⅱ | 第88-91页 |
第二章 叶绿体体外吸收脂质体中磷脂酰胆碱的机理 | 第91-107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91-97页 |
1.1 植物材料生长条件 | 第91-92页 |
1.2 叶绿体的分离 | 第92页 |
1.3 总磷脂提取 | 第92-93页 |
1.4 磷脂酰胆碱提取 | 第93-95页 |
1.5 脂质体制备 | 第95页 |
1.6 叶绿体体外吸收脂质体 | 第95-96页 |
1.7 嗜热菌蛋白酶处理叶绿体 | 第96页 |
1.8 核苷酸依赖性实验 | 第96-97页 |
2 结果和分析 | 第97-103页 |
2.1 时间和温度对离体叶绿体吸收脂质体上磷脂酰胆碱的影响 | 第97-99页 |
2.2 叶绿体外膜上的蛋白对于磷脂酰胆碱的有效吸收具有重要作用 | 第99-100页 |
2.3 脂质体体积对叶绿体吸收磷脂酰胆碱的影响 | 第100-101页 |
2.4 叶绿体对植物自然合成磷脂酰胆碱的体外吸收具有更高效率 | 第101-103页 |
3 讨论 | 第103-107页 |
全文结论 | 第107-109页 |
全文创新点 | 第109-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33页 |
附录 | 第133-139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39-141页 |
致谢 | 第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