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 第8-9页 |
1.2 研究范畴与相关概念界定 | 第9-12页 |
1.2.1 城市导视设计交互的涵盖范畴 | 第9-10页 |
1.2.2 量化评价模型的建立形式与原则 | 第10-11页 |
1.2.3 待评价指标的评判方式与原则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2-14页 |
1.3.1 国内城市导视交互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1.3.2 国外城市导视交互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1.4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 第14-16页 |
1.4.1 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14-15页 |
1.4.2 研究创新点 | 第15-16页 |
第2章 导视系统实际质量评价权重的确定 | 第16-26页 |
2.1 专家调研(DELPHI法)确定权重 | 第16-18页 |
2.1.1 DELPHI法介绍 | 第16页 |
2.1.2 咨询专家组的确定 | 第16页 |
2.1.3 第一轮专家咨询 | 第16-17页 |
2.1.4 第二轮专家咨询 | 第17-18页 |
2.2 普通调研(主层次分析法) | 第18-26页 |
2.2.1 主成分分析权重模型介绍 | 第19-20页 |
2.2.2 主成分分析权重模型的建立 | 第20-21页 |
2.2.3 权重确定过程 | 第21-22页 |
2.2.4 指标权重建模及求解 | 第22-26页 |
第3章 结构性与视认性要素设计质量的分析 | 第26-38页 |
3.1 结构性量化评定 | 第26-27页 |
3.2 文字视认性评价 | 第27-32页 |
3.2.1 字高要素 | 第27-28页 |
3.2.2 字形要素 | 第28-32页 |
3.3 图形视认性评价 | 第32-35页 |
3.3.1 图形高度评定 | 第32页 |
3.3.2 图形语义一次视认性评价 | 第32-34页 |
3.3.3 图形语义二次视认性评价 | 第34-35页 |
3.4 色彩视认性评价 | 第35-38页 |
第4章 听觉要素分析及量化评价 | 第38-54页 |
4.1 城市导视设计中的听觉要素 | 第38-45页 |
4.1.1 指示性信息 | 第39-41页 |
4.1.2 反馈性信息 | 第41-43页 |
4.1.3 智能交互终端中的声音反馈 | 第43-45页 |
4.2 听觉信息的声学属性 | 第45-48页 |
4.2.1 听标和耳标 | 第45-46页 |
4.2.2 耳标的元素与构成 | 第46-47页 |
4.2.3 声学属性与信息映射 | 第47-48页 |
4.3 声音设计质量的量化评价 | 第48-50页 |
4.3.1 声音信息内容设计的量化评价 | 第48页 |
4.3.2 声音信息品质设计的量化评价 | 第48-50页 |
4.4 听觉交互设计与地域声景文化的结合 | 第50-54页 |
4.4.1 声音景观资源设计中的类型学方法介绍 | 第50-51页 |
4.4.2 城市的自传——地域文化在城市声景中的应用 | 第51-54页 |
第5章 量化评定模型的实证检验 | 第54-68页 |
5.1 陕西师范的学长安校区导视系统功能质量指标 | 第54-56页 |
5.2 路标视认性评价实证分析 | 第56-68页 |
5.2.1 一次视认效度测定 | 第56-60页 |
5.2.2 二次视认效度测定 | 第60-66页 |
5.2.3 二次视认与审美质量检验 | 第66-68页 |
结论与建议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附录一:第一轮专家问卷 | 第72-74页 |
附录二:第一轮专家调查结果 | 第74-76页 |
附录三:第二轮专家问卷 | 第76-78页 |
附录四:第二轮专家调查结果 | 第78-85页 |
附录五:主成分分析法模型求解过程 | 第85-88页 |
致谢 | 第88-9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