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中文文摘 | 第6-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4页 |
1.1 延迟满足相关研究 | 第12-18页 |
1.1.1 延迟满足的界定 | 第12-13页 |
1.1.2 延迟满足研究范式 | 第13-16页 |
1.1.2.1 自我延迟满足范式(Self-Imposed Delay,SID) | 第13-14页 |
1.1.2.2 外加延迟满足范式(Externally Imposed Delay,EID) | 第14页 |
1.1.2.3 礼物延迟范式(Gift Delay,GD) | 第14-15页 |
1.1.2.4 付款延迟满足范式(Payment Delay,PD) | 第15页 |
1.1.2.5 延迟满足电脑测试范式 | 第15-16页 |
1.1.3 延迟满足产生 | 第16-18页 |
1.1.3.1 延迟满足的心理机制 | 第16-17页 |
1.1.3.2 延迟满足的生理机制 | 第17-18页 |
1.2 大学生社会性发展及其相关研究 | 第18-20页 |
1.2.1 当前我国大学生社会性发展情况 | 第18页 |
1.2.2 社会性发展迟滞的界定 | 第18-19页 |
1.2.3 社会性发展与延迟满足相关研究 | 第19-20页 |
1.3 情绪及相关研究 | 第20-21页 |
1.3.1 情绪的界定 | 第20页 |
1.3.2 情绪分类 | 第20-21页 |
1.3.3 情绪启动 | 第21页 |
1.3.4 不同情绪类型与延迟满足 | 第21页 |
1.4 情绪调节策略及相关研究 | 第21-24页 |
1.4.1 情绪调节策略的界定 | 第21-22页 |
1.4.2 情绪调节的分类 | 第22页 |
1.4.3 情绪调节策略与延迟满足相关研究 | 第22-24页 |
第二章 问题提出与研究设计 | 第24-30页 |
2.1 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24-26页 |
2.1.1 研究被试群体年龄范围偏小,需要扩大研究范围 | 第24页 |
2.1.2 忽视了社会性发展迟滞大学生的延迟满足能力的发展情况 | 第24-25页 |
2.1.3 情绪因素对延迟满足能力影响观点不一 | 第25页 |
2.1.4 研究范式的局限 | 第25-26页 |
2.2 本研究实验设计思路 | 第26页 |
2.3 研究拟解决的问题 | 第26-27页 |
2.4 研究假设 | 第27页 |
2.5 研究意义 | 第27-30页 |
2.5.1 理论意义 | 第27页 |
2.5.2 现实意义 | 第27-30页 |
第三章 不同社会性发展水平大学生的延迟满足能力 | 第30-38页 |
3.1 问题提出 | 第30-31页 |
3.2 研究目的 | 第31页 |
3.3 研究方法 | 第31-33页 |
3.3.1 实验设计 | 第31页 |
3.3.2 实验假设 | 第31页 |
3.3.3 实验程序 | 第31-33页 |
3.3.3.1 完成《大学生社会性发展水平评定量表》 | 第31页 |
3.3.3.2 延迟满足任务 | 第31-33页 |
3.3.3.3 实验被试 | 第33页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33-34页 |
3.4.1 大学生社会性发展水平情况 | 第33页 |
3.4.2 不同社会性发展水平大学生延迟满足得分情况 | 第33-34页 |
3.4.3 其他人口学变量与延迟满足的关系 | 第34页 |
3.5 讨论 | 第34-36页 |
3.5.1 大学生社会性发展水平情况 | 第34-35页 |
3.5.2 不同社会性发展水平大学生延迟满足能力的差异比较 | 第35页 |
3.5.3 不同人口学变量大学生延迟满足能力的差异比较 | 第35-36页 |
3.6 研究结论 | 第36-38页 |
第四章 情绪类型对不同社会性发展水平大学生延迟满足能力的影响 | 第38-46页 |
4.1 问题提出 | 第38页 |
4.2 研究目的 | 第38-39页 |
4.3 研究方法 | 第39-40页 |
4.3.1 实验设计 | 第39页 |
4.3.2 实验假设 | 第39页 |
4.3.3 实验程序 | 第39-40页 |
4.3.3.1 完成《大学生社会性发展水平评定量表》 | 第39页 |
4.3.3.2 情绪启动 | 第39-40页 |
4.3.3.3 延迟满足任务 | 第40页 |
4.3.3.4 实验被试 | 第40页 |
4.4 结果与分析 | 第40-42页 |
4.4.1 情绪类型对不同社会性发展水平大学生延迟满足能力的影响 | 第40-42页 |
4.5 讨论 | 第42-44页 |
4.5.1 情绪类型与延迟满足的关系 | 第42-43页 |
4.5.2 情绪类型与社会性发展水平的交互作用 | 第43-44页 |
4.6 研究结论 | 第44-46页 |
第五章 情绪调节策略对不同社会性发展水平大学生延迟满足能力的影响 | 第46-56页 |
5.1 问题提出 | 第46页 |
5.2 研究目的 | 第46页 |
5.3 研究方法 | 第46-48页 |
5.3.1 实验设计 | 第46-47页 |
5.3.2 实验假设 | 第47页 |
5.3.3 实验程序 | 第47-48页 |
5.3.3.1 完成《大学生社会性发展水平评定量表》 | 第47页 |
5.3.3.2 情绪启动 | 第47页 |
5.3.3.3 情绪调节策略 | 第47-48页 |
5.3.3.4 延迟满足任务 | 第48页 |
5.3.3.5 实验被试 | 第48页 |
5.4 结果与分析 | 第48-50页 |
5.4.1 不同情绪调节策略对大学生延迟满足能力的影响 | 第48-50页 |
5.5 讨论 | 第50-54页 |
5.5.1 情绪调节策略与延迟满足的关系 | 第51-52页 |
5.5.2 情绪调节策略与情绪类型的交互作用 | 第52-53页 |
5.5.3 情绪调节策略与社会性发展水平的交互作用 | 第53页 |
5.5.4 情绪调节策略与情绪类型、社会性发展水平之间的交互作用 | 第53-54页 |
5.6 研究结论 | 第54-56页 |
第六章 综合讨论 | 第56-60页 |
6.1 不同社会性发展水平大学生延迟满足能力差异情况 | 第57页 |
6.2 情绪类型对大学生的延迟满足能力存在显著影响 | 第57-58页 |
6.3 情绪调节策略能够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延迟满足能力 | 第58-60页 |
第七章 研究结论 | 第60-62页 |
第八章 本研究的创新及不足之处 | 第62-64页 |
8.1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62页 |
8.2 本研究不足之处及展望 | 第62-64页 |
附录1 《大学生社会性发展水平评定量表》 | 第64-66页 |
附录2 国际情绪图片库中用于情绪启动的图片 | 第66-68页 |
附录3 延迟满足任务指导语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78页 |
个人简历 | 第78-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