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一、导论 | 第7-10页 |
(一) 选题意义 | 第7页 |
(二) 文章结构 | 第7-8页 |
(三) 研究现状 | 第8-9页 |
(四) 研究方法和拟创新点 | 第9-10页 |
二、休斯生态与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基本主张 | 第10-21页 |
(一) 生态问题的实质是人化自然对人的限制 | 第10-13页 |
1、休斯对生态问题的界定 | 第10-12页 |
2、主张从广义的人类中心主义视角来看待生态问题 | 第12-13页 |
(二) 自然限制具有相对性 | 第13-14页 |
1、自然存在限制 | 第13页 |
2、自然限制的相对性 | 第13-14页 |
(三) 人与自然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 | 第14-15页 |
1、生态依赖原则 | 第14-15页 |
2、生态影响原则 | 第15页 |
(四) 生产力的生态良性发展是社会变革的基础 | 第15-18页 |
1、生产力的发展不等于技术的发展 | 第16页 |
2、生产力的发展不必然导致生态问题 | 第16-17页 |
3、生产力的生态良性发展理论 | 第17-18页 |
(五) 自我实现的需要符合生态界限 | 第18-21页 |
1、休斯对马克思需要理论的阐述 | 第18-20页 |
2、休斯对“各取所需”生态意蕴的阐释 | 第20-21页 |
三、休斯生态与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重要贡献 | 第21-26页 |
(一) 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立场 | 第21-23页 |
(二) 扩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然限制观 | 第23-24页 |
(三) 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价值观 | 第24-25页 |
(四) 揭示了生产力发展的生态维度 | 第25页 |
(五) 阐释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意蕴 | 第25-26页 |
四、休斯生态与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基本缺陷 | 第26-27页 |
(一) 缺乏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 | 第26页 |
(二) 忽视了生态制度建设 | 第26-27页 |
(三) 未意识到阶级斗争的重要性 | 第27页 |
五、休斯生态与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中国启示 | 第27-31页 |
(一)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 第28-29页 |
(二) 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化解二者在生态利益上的冲突 | 第29-30页 |
(三) 促进科技生态化变革,实现生态经济的发展道路 | 第30页 |
(四) 加快生产方式的转变,促进生产力生态良性发展 | 第30-31页 |
(五) 树立正确生态价值观,形成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 | 第31页 |
结束语 | 第3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8页 |
Abstract | 第38页 |
致谢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