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2-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主要内容与分析方法 | 第14-15页 |
1.2.1 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1.2.2 分析方法 | 第15页 |
1.3 本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 第15-17页 |
1.3.1 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1.3.2 不足之处 | 第16-17页 |
2.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 第17-26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2.1.1 网络借贷平台 | 第17-18页 |
2.1.2 资本市场 | 第18页 |
2.2 网络借贷平台相关文献回顾 | 第18-20页 |
2.2.1 网络借贷平台的产生 | 第18-19页 |
2.2.2 网络借贷平台的监管 | 第19-20页 |
2.3 境外上市相关文献回顾 | 第20-23页 |
2.3.1 境内企业境外上市的动因 | 第20-21页 |
2.3.2 互联网企业境外上市 | 第21-22页 |
2.3.3 VIE模式相关理论 | 第22-23页 |
2.4 借壳上市相关文献回顾 | 第23-24页 |
2.5 文献评述 | 第24-26页 |
3. 案例介绍 | 第26-40页 |
3.1 案例背景介绍 | 第26-30页 |
3.1.1 境外网络借贷平台的发展 | 第26-27页 |
3.1.2 境内网络借贷平台的现状 | 第27-29页 |
3.1.3 网络借贷平台与资本市场 | 第29-30页 |
3.2 宜人贷海外上市案例 | 第30-34页 |
3.2.1 宜人贷 | 第30-32页 |
3.2.2 VIE的架构 | 第32-33页 |
3.2.3 潜在风险 | 第33-34页 |
3.3 金蛋理财借壳案例 | 第34-40页 |
3.3.1 借壳方金蛋理财 | 第34-36页 |
3.3.2 被借壳方软智科技 | 第36-37页 |
3.3.3 借壳过程 | 第37-40页 |
4. 案例分析 | 第40-63页 |
4.1 网络借贷平台营运模式的比较分析 | 第40-45页 |
4.1.1 境外P2P平台营运模式分析 | 第40-42页 |
4.1.2 宜人贷运营模式分析 | 第42-44页 |
4.1.3 金蛋理财运营模式分析 | 第44-45页 |
4.2 网络借贷平台进入资本市场动因比较 | 第45-49页 |
4.2.1 动因分析 | 第45-46页 |
4.2.2 宜人贷(YRD.N)境外上市动因分析 | 第46-48页 |
4.2.3 金蛋理财选择新三板借壳原因 | 第48-49页 |
4.3 不同路径费用成本分析 | 第49-54页 |
4.3.1 金蛋理财借壳软智科技(832144.OC)成本分析 | 第49-52页 |
4.3.2 宜人贷(YRD.N)上市成本分析 | 第52-54页 |
4.3.3 不同路径费用成本比较分析 | 第54页 |
4.4 融资情况比较分析 | 第54-56页 |
4.4.1 软智科技(832144.0C)融资情况 | 第54-55页 |
4.4.2 宜人贷(YRD.N)首发融资情况 | 第55页 |
4.4.3 估值水平比较 | 第55-56页 |
4.5 网络借贷平台监管环境的比较分析 | 第56-63页 |
4.5.1 国外网络借贷平台的监管 | 第56-57页 |
4.5.2 境内对网络借贷行业的监管 | 第57-59页 |
4.5.3 网络借贷平台进入资本市场的监管 | 第59-61页 |
4.5.4 宜人贷与金蛋理财所面临的监管环境比较 | 第61-63页 |
5. 总结建议 | 第63-68页 |
5.1 网络借贷平台进入资本市场的路径选择 | 第63-65页 |
5.1.1 境外上市 | 第63-64页 |
5.1.2 挂牌新三板 | 第64页 |
5.1.3 境内借壳上市 | 第64-65页 |
5.2 建议 | 第65-68页 |
5.2.1 对网络借贷行业业务开展的监管 | 第65页 |
5.2.2 对网络借贷平台进入资本市场的监管 | 第65-66页 |
5.2.3 进入资本市场的路径选择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