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融券交易对我国股市波动性影响的研究
摘要 | 第4-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1. 绪论 | 第16-26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6-18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6-17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8-23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8-21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21-23页 |
1.3 研究的思路和结构安排 | 第23-24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1.5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5-26页 |
2. 融资融券交易发展概况及典型业务模式 | 第26-35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6-29页 |
2.1.1 融资融券 | 第26-27页 |
2.1.2 股市的波动性 | 第27-29页 |
2.2 融资融券交易发展概况 | 第29-32页 |
2.2.1 国外融资融券交易发展历程 | 第29-30页 |
2.2.2 我国融资融券交易发展历程 | 第30-32页 |
2.3 融资融券业务模式 | 第32-35页 |
2.3.1 分散授信模式 | 第32-33页 |
2.3.2 单轨授信模式 | 第33页 |
2.3.3 双轨制授信模式 | 第33-34页 |
2.3.4 我国融资融券业务模式的选择 | 第34-35页 |
3. 融资融券影响股市波动性的理论分析 | 第35-43页 |
3.1 融资融券影响股市波动性的要素 | 第35-38页 |
3.1.1 投资者结构 | 第35-37页 |
3.1.2 交易规则 | 第37-38页 |
3.1.3 标的证券范围 | 第38页 |
3.2 融资融券对股市波动性的作用机制 | 第38-43页 |
3.2.1 不存在融资融券交易情况下的市场运作 | 第39-40页 |
3.2.2 融资交易对股市波动性的作用机制 | 第40-41页 |
3.2.3 融券交易对股市波动性的作用机制 | 第41-43页 |
4. 融资融券对股市波动性影响的实证研究 | 第43-56页 |
4.1 实证模型及变量定义 | 第43-46页 |
4.1.1 模型介绍 | 第43-45页 |
4.1.2 变量定义 | 第45-46页 |
4.2 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 第46页 |
4.3 实证检验 | 第46-49页 |
4.3.1 描述性统计 | 第46-48页 |
4.3.2 平稳性检验 | 第48-49页 |
4.4 融资融券推出前后的分析 | 第49-51页 |
4.4.1 ARCH效应检验 | 第49-50页 |
4.4.2 GARCH模型分析 | 第50-51页 |
4.5 融资融券推出后的进一步分析 | 第51-55页 |
4.5.1 完整时段效应分析 | 第51-53页 |
4.5.2 上涨时段效应分析 | 第53-54页 |
4.5.3 下跌时段效应分析 | 第54-55页 |
4.6 实证结果分析 | 第55-56页 |
5. 结论与建议 | 第56-61页 |
5.1 结论 | 第56-57页 |
5.2 政策建议 | 第57-61页 |
5.2.1 进一步扩大融资融券业务规模 | 第57-58页 |
5.2.2 优化投资者结构,加强投资者教育 | 第58-59页 |
5.2.3 适当放宽风险管制措施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后记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