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西方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研究--以四川省高校为例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1页
 一、选题缘起第12-14页
  (一)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水平事关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进程第12页
  (二)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的客观现状迫切要求增强其民族文化认同感第12-13页
  (三)西方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给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带来了严峻挑战第13-14页
 二、文献综述第14-19页
  (一)关于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重要性的研究第14页
  (二)关于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危机具体表现的研究第14-16页
  (三)关于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危机形成原因的研究第16-17页
  (四)关于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危机应对策略的研究第17-19页
  (五)对西方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研究的评价第19页
 三、研究的意义第19-20页
  (一)理论意义第19页
  (二)实践意义第19-20页
 四、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第20-21页
  (一)研究思路第20页
  (二)研究方法第20-21页
第二章 西方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研究的理论基础第21-28页
 一、相关概念界定第21-24页
  (一)网络文化第21-22页
  (二)西方网络文化第22页
  (三)文化认同第22-23页
  (四)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第23-24页
 二、西方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研究的理论依据第24-28页
  (一)民族文化理论第25-26页
  (二)文化认同理论第26-28页
第三章 西方网络文化的特征及其对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的影响第28-37页
 一、西方网络文化的特征第28-30页
  (一)意识形态的肆意渗透第28页
  (二)价值观念的宣传攻势第28-29页
  (三)文化产品的大量倾销第29-30页
  (四)英语和技术的强势垄断第30页
 二、西方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的正面影响第30-32页
  (一)西方网络文化推动大学生关注民族文化发展态势第30-31页
  (二)西方网络文化促使大学生加深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第31页
  (三)西方网络文化有利于大学生树立兼容并包的文化心态第31-32页
 三、西方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的负面影响第32-37页
  (一)西方网络文化弱化了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第32-33页
  (二)西方网络文化动摇了大学生对当前社会主流文化的信心第33-34页
  (三)西方网络文化冲淡了大学生对自身民族文化身份的认同第34-35页
  (四)西方网络文化促使大学生盲目崇拜西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第35-37页
第四章 西方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的现状分析——以四川省高校为例第37-49页
 一、关于西方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的现状调查第37-45页
  (一)关于西方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现状的调查设计与实施第37-39页
  (二)关于西方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的现状第39-43页
  (三)关于西方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现状的特点第43-45页
 二、西方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现状的成因分析第45-49页
  (一)西方网站的优越性受到大学生追捧第45-46页
  (二)转型期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和观念冲突第46-47页
  (三)高校忽视人文素质的熏陶和民族文化氛围的营造第47页
  (四)大学生好奇心强,上网频率高,鉴别能力弱第47-49页
第五章 西方网络文化背景下增强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的策略第49-61页
 一、国家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奠定坚实基础第49-53页
  (一)加大网络文化监管力度,优化民族文化育人环境第49-50页
  (二)发挥网络媒体导向作用,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第50-51页
  (三)创建民族文化教育网站,警惕西方不良网络文化渗透第51页
  (四)发展网络文化产业,打造中国自己的网络文化品牌第51-52页
  (五)加强信息时代的网络对外宣传,树立文化大国形象第52-53页
 二、家庭注重民族文化熏陶,为增强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提供有力保障第53-54页
  (一)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把好西方网络文化质量关第53页
  (二)援引日常生活案例,促其辩证看待西方网络文化第53页
  (三)尊重身心发展规律,分阶段推进民族文化教育第53-54页
  (四)丰富家庭文化生活,加深其对民族文化的体验第54页
 三、高校积极引导民族文化自信,为大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营造良好氛围第54-57页
  (一)搭建校园网络文化教育平台,培养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和责任意识第54-55页
  (二)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发挥“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第55-56页
  (三)开展民族文化实践体验活动,丰富“第二课堂”的思想引领作用第56-57页
  (四)增强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信心,激发其学习民族文化的积极性第57页
 四、大学生加强文化自觉,发挥增强自身民族文化认同感的主体性第57-61页
  (一)捍卫民族文化尊严,在对外网络文化交流中摆正平等“对话”姿态46第57-58页
  (二)加强民族文化审视,提升对西方网络文化的分析鉴别和去粗取精能力第58-59页
  (三)树立民族文化自信,争做大力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网络使者”第59-60页
  (四)实现民族文化自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上提升网络文化创新力第60-61页
结束语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6页
附录一 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情况调查表第66-69页
附录二 关于西方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问题的访谈提纲第69-70页
附录三 关于西方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问题的访谈记录第70-81页
致谢第81-85页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校IT服务外包的问题及其治理策略研究
下一篇: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研究--基于山东省的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