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4页 |
ABSTRACT | 第14-18页 |
主要缩略语 | 第18-1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9-49页 |
·香蕉枯萎病发病症状、危害及分布 | 第19-20页 |
·香蕉枯萎病发病机制研究现状 | 第20-24页 |
·香蕉枯萎病的抗性机制 | 第24-27页 |
·组织结构抗性 | 第26页 |
·生理生化抗性 | 第26-27页 |
·国内外香蕉枯萎病防治研究进展 | 第27-31页 |
·物理防治 | 第28页 |
·化学防治 | 第28-29页 |
·农业防治 | 第29-30页 |
·生物防治 | 第30-31页 |
·矿质营养元素在病害防控中的应用前景 | 第31-37页 |
·氮素对病害的作用 | 第32-34页 |
·铁、硼对病害的作用 | 第34-36页 |
·其他矿质元素对病害的作用 | 第36-37页 |
·本研究的意义与思路 | 第37-42页 |
·香蕉枯萎病发病机制研究 | 第37-38页 |
·矿质营养对香蕉枯萎病防治研究 | 第38-40页 |
·研究思路 | 第40-41页 |
·研究内容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9页 |
第二章 尖孢镰刀菌侵染对香蕉植株水分生理的影响 | 第49-65页 |
·引言 | 第50-5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1-53页 |
·植物材料与培养方式 | 第51页 |
·试验方案 | 第51-52页 |
·测定项目 | 第52-53页 |
·数据统计 | 第5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3-61页 |
·病原菌侵染后植株生物量的变化 | 第53-54页 |
·病原菌侵染后植株叶片温度变化 | 第54-57页 |
·病原菌侵染对植株水分散失的影响 | 第57-58页 |
·病原菌侵染对叶片水势、含水量和细胞膜的影响 | 第58-61页 |
·讨论 | 第61-62页 |
·小结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第三章 枯萎酸对植株的作用机制 | 第65-81页 |
·引言 | 第6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6-69页 |
·植物材料与培养方式 | 第66页 |
·试验方案 | 第66-67页 |
·测定项目 | 第67-68页 |
·数据统计 | 第68-6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9-77页 |
·被侵染植株不同部位病原菌分离定量 | 第69-70页 |
·被侵染植株体内FA分离定量 | 第70-71页 |
·枯萎酸处理后叶片温度变化 | 第71-72页 |
·枯萎酸处理对植株水分散失的影响 | 第72-73页 |
·枯萎酸处理对叶片红墨水分布的影响 | 第73-74页 |
·粗毒素与枯萎酸对植株作用比较 | 第74-77页 |
·讨论 | 第77-78页 |
·小结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1页 |
第四章 不同叶位对枯萎酸的响应 | 第81-99页 |
·引言 | 第82-8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3-86页 |
·植物材料与培养方式 | 第83页 |
·试验方案 | 第83页 |
·测定项目 | 第83-86页 |
·数据统计 | 第8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86-94页 |
·病原菌侵染对不同叶位细胞膜的伤害 | 第86-88页 |
·病原菌侵染对不同叶位光合速率和叶绿体的影响 | 第88-91页 |
·病原菌侵染对不同叶位抗病防御酶和酚类物质的影响 | 第91-92页 |
·不同叶位FA含量以及提取物对FA产量的影响 | 第92-94页 |
·讨论 | 第94-96页 |
·小结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99页 |
第五章 病原菌侵染对植株光合生理的影响 | 第99-117页 |
·引言 | 第100-10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01-103页 |
·植物材料与试验设计 | 第101页 |
·试验方案 | 第101页 |
·测定项目 | 第101-103页 |
·数据统计 | 第10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03-111页 |
·病原菌侵染过程与叶片光合指标的变化 | 第103-105页 |
·病原菌侵染对叶片叶绿体和Rubisco酶活性的影响 | 第105-106页 |
·光呼吸的测定 | 第106-107页 |
·病原菌侵染过程与苹果酸、过氧化氢的累积 | 第107-108页 |
·病原菌侵染过程与抗性酶以及酚类物质、木质素的变化 | 第108-110页 |
·弱光对植物发病以及光呼吸的影响 | 第110-111页 |
·讨论 | 第111-113页 |
·小结 | 第113-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17页 |
第六章 香蕉幼苗三类有机小分子物质对病原菌侵染生理响应 | 第117-133页 |
·引言 | 第118-11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19-120页 |
·植物材料与培养方式 | 第119页 |
·试验方案 | 第119页 |
·测定项目 | 第119-120页 |
·数据统计 | 第12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20-127页 |
·叶片与根系中氨基酸总量的变化 | 第120-121页 |
·叶片与根系中氨基酸种类与含量的变化 | 第121-124页 |
·叶片与根系中有机羧酸种类与含量的变化 | 第124-126页 |
·叶片与根系中有机酚酸种类与含量的变化 | 第126-127页 |
·讨论 | 第127-129页 |
·小结 | 第129-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33页 |
第七章 铵硝营养对香蕉枯萎病发生的比较研究 | 第133-145页 |
·引言 | 第134-13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35-136页 |
·植物材料与培养方式 | 第135页 |
·试验方案 | 第135页 |
·测定项目 | 第135-136页 |
·数据处理 | 第13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36-141页 |
·不同氮素形态对香蕉枯萎病发病率和植株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136-137页 |
·不同氮素形态对香蕉苗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137-138页 |
·不同氮素形态处理对植株体内各部位病原菌数量的影响 | 第138-139页 |
·不同氮素形态对香蕉体内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 第139-140页 |
·不同氮素形态植株木质素含量的影响 | 第140-141页 |
·讨论 | 第141-142页 |
·小结 | 第142-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143-145页 |
第八章 铁、硼营养对香蕉枯萎病的影响 | 第145-165页 |
·引言 | 第146-14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47-149页 |
·植物材料与培养方式 | 第147页 |
·试验方案 | 第147-148页 |
·测定项目 | 第148-149页 |
·数据处理 | 第14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49-159页 |
·不同浓度Fe、B对植株发病率和FA含量的影响 | 第149-151页 |
·不同浓度Fe、B处理植株对生物量的影响 | 第151-152页 |
·不同浓度Fe、B处理植株体内Fe、B含量 | 第152-153页 |
·不同浓度Fe、B处理对植株光合的影响 | 第153页 |
·不同浓度Fe、B处理植株各部位病原菌数量 | 第153-154页 |
·不同浓度Fe、B对病原菌孢子萌发、菌丝生长和FA产量的影响 | 第154-156页 |
·不同浓度Fe、B处理植株甘露醇含量的变化 | 第156-157页 |
·不同浓度甘露醇含量对病原菌FA产生的影响 | 第157-159页 |
·讨论 | 第159-160页 |
·小结 | 第160-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162-165页 |
全文结论与展望 | 第165-169页 |
创新点 | 第169-171页 |
附录 | 第171-173页 |
致谢 | 第173-175页 |
在读博士期间发表文章 | 第1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