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前言 | 第10-11页 |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1-18页 |
| ·成品卷烟的常规检测与质量管理 | 第11-12页 |
| ·卷烟的常规检测指标间的关系研究 | 第12-13页 |
| ·卷烟牌号的设计与管理现状 | 第13页 |
| ·近红外技术在烟草行业的应用 | 第13-16页 |
| ·近红外技术简介 | 第13页 |
| ·近红外技术在烟草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 第13-16页 |
| ·本文工作、目的与意义 | 第16-18页 |
| 第2章 模式识别方法与原理 | 第18-32页 |
| ·模式识别原理与常用方法 | 第18-22页 |
| ·模式识别原理及其特征 | 第18页 |
| ·模式识别方法分类 | 第18-19页 |
| ·简化的KNN方法(SKNN) | 第19-20页 |
| ·简化与改进的KNN方法(IS-KNN) | 第20-22页 |
| ·特征数据的预处理 | 第22-26页 |
| ·离散数据的预处理 | 第22-23页 |
| ·近红外光谱数据的预处理 | 第23-25页 |
| ·近红外光谱的主成分分析 | 第25-26页 |
| ·分类特征的抽提 | 第26-30页 |
| ·基于统计分析的特征抽提方法 | 第27-29页 |
| ·基于信息增益的特征选择方法 | 第29-30页 |
| ·模式识别方法的实现及近红外判别模型的评价 | 第30页 |
|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 第3章 样品集合及其数据采集 | 第32-40页 |
| ·卷烟样品及牌号 | 第32页 |
| ·近红外数据的采集与测试 | 第32-35页 |
| ·仪器 | 第32页 |
| ·样品预处理 | 第32页 |
| ·光谱采集方法与条件 | 第32页 |
| ·近红外检测的稳定性分析 | 第32-35页 |
| ·稳定性分析简介 | 第32-33页 |
| ·逆序检验法的基本原理 | 第33-34页 |
| ·逆序法检验结果 | 第34-35页 |
| ·不同牌号卷烟样品的近红外光谱 | 第35页 |
| ·化学检测指标的采集与测试 | 第35-38页 |
| ·仪器 | 第35页 |
| ·样品预处理 | 第35-36页 |
| ·测试方法 | 第36页 |
| ·卷烟样品化学指标的统计分析 | 第36-38页 |
|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 第4章 基于常规化学指标对卷烟牌号的识别 | 第40-45页 |
| ·基于常规化学指标对两个牌号卷烟的识别 | 第40-42页 |
| ·基于9个常规化学指标对两个牌号卷烟的识别 | 第40-41页 |
| ·基于6个常规化学指标对两个牌号卷烟的识别 | 第41-42页 |
| ·基于常规化学指标对3个牌号卷烟的识别 | 第42-43页 |
| ·基于9个常规化学指标对3个牌号卷烟的识别 | 第42页 |
| ·基于6个常规化学指标对3个牌号卷烟的识别 | 第42-43页 |
| ·基于常规化学指标对6个牌号卷烟的识别 | 第43-44页 |
| ·基于9个常规化学指标对6个牌号卷烟的识别 | 第43页 |
| ·基于6个常规化学指标对6个牌号卷烟的识别 | 第43-44页 |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 第5章 基于近红外光谱对卷烟牌号的识别 | 第45-51页 |
| ·基于近红外光谱对两个牌号卷烟的识别 | 第45-47页 |
| ·基于前16个近红外光谱主成分对两个牌号卷烟的识别 | 第45-46页 |
| ·基于抽提的5个近红外光谱主成分对两个牌号卷烟的识别 | 第46-47页 |
| ·基于近红外光谱对3个牌号卷烟的识别 | 第47-48页 |
| ·基于前16个近红外光谱主成分对3个牌号卷烟的识别 | 第47页 |
| ·基于抽提的5个近红外光谱主成分对3个牌号卷烟的识别 | 第47-48页 |
| ·基于近红外光谱对6个牌号卷烟的识别 | 第48-50页 |
| ·基于前16个近红外光谱主成分对6个牌号卷烟的识别 | 第48-49页 |
| ·基于抽提的5个近红外光谱主成分对6个牌号卷烟的识别 | 第49-50页 |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 第6章 基于抽提的综合特征对卷烟牌号的识别 | 第51-55页 |
| ·基于抽提的综合特征对两个牌号卷烟的识别 | 第51-52页 |
| ·基于抽提的综合特征对3个品牌卷烟的识别 | 第52-53页 |
| ·基于抽提的综合特征对6个品牌卷烟的识别 | 第53-54页 |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 第7章 结论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