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6页 |
·粉煤灰 | 第11-15页 |
·粉煤灰的形成 | 第11页 |
·粉煤灰的基本性质 | 第11-13页 |
·粉煤灰的污染与利用 | 第13-15页 |
·粉煤灰纤维 | 第15-16页 |
·粉煤灰纤维的生产 | 第15-16页 |
·粉煤灰纤维的基本性质 | 第16页 |
·粉煤灰纤维的应用 | 第16页 |
·植物纤维造纸 | 第16-21页 |
·造纸用植物纤维 | 第16-18页 |
·植物纤维与水的作用 | 第18-19页 |
·纸张结构特点 | 第19页 |
·纸张强度的形成 | 第19-21页 |
·高分子化合物在造纸中的应用 | 第21-22页 |
·高分子化合物的絮凝作用 | 第21-22页 |
·高分子化合物的应用 | 第22页 |
·无机纤维造纸 | 第22-24页 |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24-26页 |
·研究目的 | 第24页 |
·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第2章 粉煤灰纤维的表面改性 | 第26-44页 |
·引言 | 第26页 |
·实验部分 | 第26-28页 |
·原料与设备 | 第26页 |
·粉煤灰纤维除渣处理 | 第26-27页 |
·柔软剂处理粉煤灰纤维 | 第27页 |
·硅烷偶联剂处理粉煤灰纤维 | 第27页 |
·分析与表征 | 第27-2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8-42页 |
·粉煤灰纤维除渣和软化效果评价 | 第28页 |
·硅烷偶联剂的作用机理 | 第28-29页 |
·硅烷偶联剂处理粉煤灰纤维的红外光谱 | 第29-31页 |
·硅烷偶联剂处理粉煤灰纤维的SEM图像 | 第31-32页 |
·酸碱滴定测定KH550对粉煤灰纤维的改性程度 | 第32-35页 |
·热失重分析测定KH550与KH560对粉煤灰纤维的改性程度 | 第35-38页 |
·粉煤灰纤维的分散效果评价 | 第38-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3章 酸化改性聚乙烯醇 | 第44-52页 |
·引言 | 第44页 |
·实验部分 | 第44-45页 |
·原料与设备 | 第44-45页 |
·氯乙酸改性聚乙烯醇 | 第45页 |
·硫酸改性聚乙烯醇 | 第45页 |
·分析与表征 | 第4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5-51页 |
·聚乙烯醇与氯乙酸和硫酸的反应原理 | 第45-46页 |
·酸化聚乙烯醇的红外光谱 | 第46-47页 |
·反应条件对酸基取代度的影响 | 第47-49页 |
·不同硅烷偶联剂与聚乙烯醇反应产物的红外光谱 | 第49-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4章 粉煤灰纤维纸张抗张强度的增强 | 第52-72页 |
·引言 | 第52页 |
·实验部分 | 第52-53页 |
·原料与设备 | 第52页 |
·粉煤灰纤维造纸 | 第52页 |
·分析与表征 | 第52-5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3-71页 |
·粉煤灰纤维加入量对纸张抗张强度的影响 | 第53-54页 |
·"方式1"对纸张抗张强度的增强 | 第54-56页 |
·"方式2"对纸张抗张强度的增强 | 第56-59页 |
·硅烷偶联剂KH550与酸化PVA对纸张抗张强度的影响 | 第59-65页 |
·硅烷偶联剂KH560与PVA对纸张抗张强度的影响 | 第65-68页 |
·造纸过程中Zeta电位的变化 | 第68-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5章 全文总结 | 第72-74页 |
·主要结论 | 第72-73页 |
·创新点总结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在校期间的发表物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