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文献综述 | 第9-19页 |
第一节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的研究概况 | 第9页 |
第二节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流行病学 | 第9-10页 |
第三节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 第10-15页 |
1. IBV基因组 | 第10-11页 |
2. IBV的主要结构蛋白 | 第11-15页 |
第四节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1. IB弱毒疫苗 | 第15页 |
2. IB灭活疫苗 | 第15-16页 |
3. IB基因工程疫苗 | 第16-17页 |
第五节 DNA疫苗的免疫优势 | 第17-19页 |
第一章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H120型M,N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19-34页 |
1. 实验材料 | 第19-22页 |
·毒株 | 第19页 |
·质粒和宿主菌 | 第19页 |
·鸡胚 | 第19-20页 |
·数据库、生物信息学软件 | 第20页 |
·主要实验仪器以及实验耗材 | 第20页 |
·工具酶及实验试剂 | 第20-21页 |
·常用溶液配方 | 第21-22页 |
2. 实验方法 | 第22-29页 |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增殖 | 第22-23页 |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第23页 |
·IBV尿囊液总RNA的提取 | 第23-24页 |
·反转录体系与RT-PCR反应 | 第24-25页 |
·PCR产物的清洁回收 | 第25-26页 |
·目的片段与克隆载体pMD18-T的连接与转化 | 第26-27页 |
·阳性转化子的筛选 | 第27-28页 |
·阳性转化子的双酶切鉴定 | 第28-29页 |
3. 实验结果 | 第29-32页 |
·PCR扩增结果 | 第29-30页 |
·阳性转化子的筛选结果 | 第30-31页 |
·pMD18-IBV-M和pMD18-IBV-N的质粒双酶切鉴定 | 第31-32页 |
4. 讨论 | 第32-34页 |
第二章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M基因和N基因真核载体的构建和免疫原性分析 | 第34-47页 |
1. 实验材料 | 第34-35页 |
·质粒和宿主菌 | 第34页 |
·细胞株 | 第34-35页 |
·常用分子生物学软件 | 第35页 |
·主要实验仪器及耗材 | 第35页 |
·工具酶及主要实验试剂 | 第35页 |
·常用溶液配方 | 第35页 |
2. 实验方法 | 第35-42页 |
·真核表达载体pEGFP-C1-SCP-SEC质粒的转化 | 第35-36页 |
·pEGFP-C1-SCP-SEC质粒的小量抽提 | 第36页 |
·pEGFP-C1-SCP-SEC质粒和pMD18-IBV-M、pMD18-IBV-N的双酶切 | 第36-37页 |
·酶切产物的目的片段胶回收 | 第37-38页 |
·pEGFP-C1质粒与回收产物的连接 | 第38页 |
·连接产物的转化 | 第38页 |
·连接产物阳性转化子的筛选(菌落PCR) | 第38-40页 |
·重组质粒的双酶切鉴定 | 第40页 |
·C1-IBV-M和C1-IBV-N重组质粒的间接免疫荧光实验 | 第40-42页 |
3. 实验结果 | 第42-45页 |
·菌落PCR筛选 | 第42-43页 |
·C1-IBV-M和C1-IBV-N重组质粒的双酶切鉴定 | 第43-44页 |
·重组质粒的间接免疫荧光实验 | 第44-45页 |
4. 讨论 | 第45-47页 |
·表达载体的选择 | 第45页 |
·质粒的转染及间接免疫荧光试验 | 第45-47页 |
第三章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M基因和N基因DNA疫苗的制备和免疫原性研究 | 第47-53页 |
1. 实验材料 | 第47-48页 |
·毒株 | 第47页 |
·质粒和宿主菌 | 第47页 |
·实验动物 | 第47-48页 |
·主要实验仪器及耗材 | 第48页 |
·实验试剂 | 第48页 |
·常用溶液配方 | 第48页 |
2. 试验方法 | 第48-51页 |
·C1-IBV-M和C1-IBV-N质粒的大量抽提 | 第48-49页 |
·质粒的纯化 | 第49-50页 |
·质粒浓度和纯度的测定 | 第50页 |
·脂质体的配置: | 第50页 |
·核酸疫苗的配置 | 第50页 |
·DNA疫苗的免疫原性分析 | 第50-51页 |
3. 实验结果 | 第51-52页 |
4. 讨论 | 第52-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70页 |
附录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