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口典型药物残留的行为特征研究及监测方法优化
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38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7-20页 |
·药物残留的概况 | 第20-30页 |
·抗菌药物 | 第20-22页 |
·非抗菌药物 | 第22-30页 |
·药物残留的研究现状 | 第30-35页 |
·水环境中药物残留的现状 | 第30-33页 |
·药物残留的环境行为 | 第33-35页 |
·论文研究的总体框架 | 第35-38页 |
·研究思路 | 第35-37页 |
·研究内容 | 第37-38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 第38-46页 |
·研究区域概况 | 第38-39页 |
·样品前处理 | 第39-40页 |
·仪器分析 | 第40-41页 |
·质量控制(QA/QC) | 第41-44页 |
·实验试剂与材料 | 第44-46页 |
第三章 长江口潮汐作用对溶解态药物环境行为的影响 | 第46-59页 |
·引言 | 第46页 |
·样品采样 | 第46-4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7-58页 |
·长江口溶解态药物的浓度 | 第47-52页 |
·潮周期内药物浓度的变化 | 第52-54页 |
·药物浓度和水样性质之间的关系 | 第54-58页 |
·小结 | 第58-59页 |
第四章 长江口溶解态药物的季节性变化与通量计算 | 第59-75页 |
·引言 | 第59页 |
·样品采集 | 第59-62页 |
·长江口药物通量的计算 | 第62-6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3-73页 |
·长江河口段干流与吴淞口药物残留的状况 | 第63-65页 |
·药物浓度的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 | 第65-68页 |
·长江口向近岸海域的药物通量及其来源分析 | 第68-73页 |
·小结 | 第73-75页 |
第五章 多壁碳纳米管对药物的吸附行为和机理 | 第75-96页 |
·引言 | 第75-76页 |
·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线实验 | 第76-78页 |
·实验材料 | 第76-77页 |
·操作步骤 | 第77页 |
·分析方法 | 第77-7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8-94页 |
·多壁碳纳米管的性质 | 第78-80页 |
·多壁碳纳米管吸附药物的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线 | 第80-84页 |
·多壁碳纳米管对药物的吸附亲和力 | 第84-88页 |
·pH对多壁碳纳米管吸附药物的影响 | 第88-90页 |
·离子强度对多壁碳纳米管吸附药物的影响 | 第90-92页 |
·多壁碳纳米管对药物吸附的机制 | 第92-94页 |
·小结 | 第94-96页 |
第六章 优化被动采样技术用于水体中药物残留的监测 | 第96-113页 |
·引言 | 第96页 |
·技术特点 | 第96-100页 |
·实验部分 | 第100-104页 |
·实验材料 | 第100页 |
·吸附剂比较与选择 | 第100-101页 |
·操作步骤 | 第101-103页 |
·结合相萃取 | 第103页 |
·采样器暴露 | 第103页 |
·野外验证实验 | 第103-10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04-111页 |
·吸附剂比较 | 第104-107页 |
·采样速率和扩散系数 | 第107-109页 |
·野外验证 | 第109-111页 |
·小结 | 第111-113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3-117页 |
·主要结论 | 第113-115页 |
·创新点 | 第115页 |
·研究展望 | 第115-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44页 |
作者简介 | 第14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 | 第144-145页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145-146页 |
致谢 | 第146-1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