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共产党论文--党史论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论文

陕甘宁边区抗战文化运动研究

中文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9页
导论第9-19页
 一、 选题意义第9-11页
  (一) 理论意义第9-10页
  (二) 现实意义第10-11页
 二、 研究现状第11-16页
  (一) 研究现状第11-15页
  (二) 研究薄弱点和难点第15-16页
 三、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第16-17页
  (一) 研究方法第16页
  (二) 创新之处第16-17页
 四、 相关概念界定第17-19页
  (一) 抗战文化运动第17-18页
  (二) 陕甘宁边区抗战文化运动的地域范围第18页
  (三) 陕甘宁边区抗战文化运动的起止时间第18-19页
第一部分 陕甘宁边区抗战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原因第19-29页
 一、 国际局势恶化与中国抗战外来援助的改善第19-22页
  (一) 德意日法西斯日趋猖獗第19-20页
  (二) 欧美各国奉行两面政策第20-21页
  (三) 国际正义力量对中国抗战的支持第21-22页
 二、 抗日浪潮风起云涌与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第22-27页
  (一) 抗日浪潮风起云涌第22-24页
  (二)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第24-27页
 三、 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先进文化第27-29页
第二部分 陕甘宁边区抗战文化运动的演进第29-34页
 一、 陕甘宁边区抗战文化运动的孕育第29-32页
  (一) 中华民族抗日救亡的思潮第29-30页
  (二) 中国共产党的抗战思想和行动第30-32页
 二、 陕甘宁边区抗战文化运动的发展第32-34页
  (一) 陕甘宁边区抗战文化运动的初步发展第32-33页
  (二) 陕甘宁边区抗战文化运动走向繁荣第33-34页
第三部分 陕甘宁边区抗战文化运动的内容分析第34-54页
 一、 陕甘宁边区抗战文化运动的理论和引导第34-39页
  (一) 陕甘宁边区抗战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第34-35页
  (二) 陕甘宁边区抗战文化运动的领导和组织第35-39页
 二、 陕甘宁边区抗战文化运动的实践第39-54页
  (一) 陕甘宁边区抗战社会教育运动第39-41页
  (二) 陕甘宁边区抗战文学运动第41-45页
  (三) 陕甘宁边区抗战艺术运动第45-54页
第四部分 陕甘宁边区与其他地区抗战文化运动的比较第54-64页
 一、 与其他抗日根据地抗战文化运动的比较第54-57页
  (一) 其他抗日根据地抗战文化运动的开展第54-56页
  (二) 与其他抗日根据地抗战文化运动的不同点第56-57页
 二、 与党领导下的国统区抗战文化运动的比较第57-61页
  (一) 党领导下的国统区抗战文化运动的开展第57-60页
  (二) 与党领导下的国统区抗战文化运动的不同点第60-61页
 三、 与沦陷区抗战文化运动的比较第61-64页
  (一) 沦陷区抗战文化运动的开展第61-62页
  (二) 与沦陷区抗战文化运动的不同点第62-64页
第五部分 陕甘宁边区抗战文化运动评析第64-80页
 一、 陕甘宁边区抗战文化运动的地位第64-66页
  (一) 全国抗战文化运动的示范区第64-65页
  (二) 党领导人民抗战的精神武器第65-66页
 二、 陕甘宁边区抗战文化运动的特点第66-72页
  (一) 抗战文化运动主题的政治性第67-68页
  (二) 抗战文化运动价值取向的人民性第68-69页
  (三) 抗战文化运动内容的开放兼容性第69-71页
  (四) 抗战文化运动体系的有机整体性第71-72页
 三、 陕甘宁边区抗战文化运动的经验启示第72-80页
  (一) 坚持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权第72-73页
  (二) 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第73-75页
  (三) 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明确文化建设方向第75-76页
  (四)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培养文化人才第76-78页
  (五) 团结各方力量,发挥文化队伍的重要作用第78-80页
结语第80-81页
参考文献第81-89页
致谢第89-91页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其他科研情况第91页

论文共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共产党历史观演进研究(1921-1949)
下一篇:民主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制度建设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