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导论 | 第10-19页 |
一、 选题由来及简介 | 第10页 |
二、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二)学术意义 | 第11页 |
(三)现实意义 | 第11页 |
三、 学术史综述 | 第11-18页 |
(一) 对历史观的研究 | 第11-12页 |
(二) 对唯物史观的研究 | 第12-15页 |
(三) 对中共领导人历史观的研究 | 第15-18页 |
四 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第一章 历史观与中国共产党历史观 | 第19-28页 |
第一节 历史观的内涵 | 第19-22页 |
一、 什么是历史观? | 第19页 |
二、 历史观涉及的主要问题 | 第19-21页 |
三、 历史观的基本类型 | 第21页 |
四、 历史观与中国近现代史学 | 第21-22页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观 | 第22-28页 |
一、 政党与历史观 | 第22页 |
二、 中国共产党历史观内涵 | 第22-28页 |
第二章 中共历史观产生的背景分析 | 第28-36页 |
第一节 中共历史观产生的国内背景阐述 | 第28-33页 |
一、 阶级阶层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 | 第28-29页 |
二、 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 第29-30页 |
三、 旧民主主义革命兴衰 | 第30-31页 |
四、 社会思潮的递嬗和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 | 第31-32页 |
五、 近代教育与科技的发展 | 第32-33页 |
第二节 中共历史观产生的国际背景论述 | 第33-36页 |
一、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 第33-34页 |
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及国际局势的调整 | 第34页 |
三、 十月革命的爆发及其影响 | 第34-35页 |
四、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 第35-36页 |
第三章 中共建党时期历史观产生及其基础 | 第36-46页 |
第一节 早期共产主义分子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 | 第36-44页 |
一、 陈独秀历史观分析 | 第36-39页 |
二、 李大钊历史观分析 | 第39-42页 |
三、 瞿秋白历史观分析 | 第42-43页 |
四、 青年时期毛泽东历史观的转变 | 第43-44页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中共历史观产生的思想基础 | 第44-46页 |
一、 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对唯物史观的传播 | 第44-45页 |
二、 国民党人士对唯物史观的传播 | 第45-46页 |
三、 其他刊物对唯物史观的传播介绍 | 第46页 |
第四章 国民大革命时期中共历史观形成与斗争考验(1921.7——1927.7) | 第46-61页 |
第一节 中共历史观的形成 | 第46-58页 |
一、 群众史观形成及其在农民问题上的应用体现 | 第46-49页 |
二、 中共对各阶级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以及阶级斗争史观的形成 | 第49-54页 |
三、 对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发展阶段的认识 | 第54-56页 |
四、 共产国际与中共史观的形成 | 第56-58页 |
第二节 国民大革命时期社会思潮论争与中共史观的形成 | 第58-61页 |
一、 与戴季陶主义的论争 | 第58-60页 |
二、 与和国家主义的论争 | 第60-61页 |
第五章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历史观的转变与演进(1927.8——1937.7) | 第61-77页 |
第一节 重大历史性会议、事件中共历史观的转变 | 第61-68页 |
一、 八七会议对各阶级地位和作用认识的深化 | 第61-64页 |
二、 土地革命的广泛开展 | 第64-65页 |
三、 中共六大与对中国革命性质的再认识 | 第65-67页 |
四、 群众史观的继续发展 | 第67-68页 |
第三节 思想文化领域的论争与中共史观 | 第68-77页 |
一、 社会史大论战与中共史观的转变 | 第68-73页 |
二、 文艺论争与中共史观 | 第73-77页 |
第六章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历史观的兴盛与完善(1937.8——1945.8) | 第77-96页 |
第一节 对中国国情和革命基本认识 | 第77-82页 |
一、 关于中国国情即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 | 第78页 |
二、 关于革命对象与任务 | 第78-79页 |
三、 关于中国革命的动力 | 第79-81页 |
四、 关于中国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 第81-82页 |
第二节 抗战因素与中共历史观发展完善 | 第82-86页 |
一、 群众史观指导下建立的全面抗战路线 | 第82-84页 |
二、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 第84-86页 |
第三节 中共七大与中共历史观 | 第86-88页 |
一、 群众史观和阶级斗争史观继续发展和应用 | 第86-87页 |
二、 经济史观的初步形成 | 第87-88页 |
第四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体系的确立与中共史观的成熟 | 第88-91页 |
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特征 | 第88-90页 |
二、 经济史观的继续发展 | 第90-91页 |
第五节 社会思潮论战中共历史观的完善 | 第91-96页 |
一、 对伪“三民主义”的批判 | 第91-94页 |
二、 对蒋介石《中国之命运》的批判 | 第94-96页 |
第七章 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历史观定型(1945.8——1949.10) | 第96-104页 |
第一节 重大历史性会议体现的中共历史观 | 第96-100页 |
一、 七届二中全会后中共对阶级斗争形势变化的认识 | 第96-98页 |
二、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提出与实践 | 第98-100页 |
第二节 重大历史事件与中共史观的成熟定型 | 第100-104页 |
一、 土地改革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 第100-101页 |
二、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巩固和扩大 | 第101-102页 |
三、 第二条战线的发展 | 第102-104页 |
第八章 中共历史观述评 | 第104-109页 |
第一节 中共历史观历史地位及其作用 | 第104-106页 |
一、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 | 第104-105页 |
二、 奠定了毛泽东思想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体系的基础 | 第105页 |
三、 指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 | 第105-106页 |
第二节 中共历史观的现实关照性 | 第106-109页 |
一、 增强对中国道路的自信 | 第106-107页 |
二、 为现时条件下的改革树立正确的指导 | 第107页 |
三、 为新形势下的党建提供借鉴 | 第107-108页 |
四、 为正确对待党史和国史提供参考 | 第108-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5页 |
致谢 | 第115-117页 |
攻读硕士期间学术成果 | 第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