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空空反辐射导弹总体优化设计技术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9页 |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3-15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4页 |
| ·冲压发动机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 ·导弹总体设计方法 | 第20-22页 |
| ·多学科设计优化技术 | 第22-24页 |
| ·总体设计研究思路 | 第24-25页 |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9页 |
| 第二章 远程空空反辐射导弹基准方案设计 | 第29-51页 |
| ·引言 | 第29页 |
| ·战术技术指标需求分析与论证 | 第29-34页 |
| ·射程 | 第29-30页 |
| ·巡航高度 | 第30-32页 |
| ·巡航速度 | 第32-33页 |
| ·机动能力 | 第33页 |
| ·战术技术指标 | 第33-34页 |
| ·主要分系统技术方案选择 | 第34-43页 |
| ·典型任务飞行剖面 | 第34页 |
| ·动力系统选择 | 第34-38页 |
| ·气动布局方案的选择 | 第38-41页 |
| ·制导系统方案 | 第41-42页 |
| ·控制系统方案 | 第42页 |
| ·结构与防热方案 | 第42-43页 |
| ·技术方案总结 | 第43页 |
| ·总体设计参数分析与论证 | 第43-48页 |
| ·导弹质量分配 | 第44-45页 |
| ·冲压发动机设计参数 | 第45-47页 |
| ·助推器主要参数 | 第47页 |
| ·气动外形参数 | 第47-48页 |
| ·基准方案的整体性能评估 | 第48-50页 |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 第三章 液体冲压发动机性能分析 | 第51-73页 |
| ·引言 | 第51页 |
| ·冲压发动机基本理论 | 第51-52页 |
| ·冲压发动机组成 | 第51-52页 |
| ·性能计算模型及适用范围 | 第52页 |
| ·准一维性能分析模型 | 第52-62页 |
| ·计算区域划分 | 第52-53页 |
| ·各截面气动热力学计算 | 第53-60页 |
| ·发动机性能评估参数 | 第60-61页 |
| ·性能仿真流程 | 第61-62页 |
| ·冲压发动机性能分析 | 第62-65页 |
| ·速度特性 | 第62-64页 |
| ·高度特性 | 第64页 |
| ·推力调节特性 | 第64-65页 |
| ·发动机设计参数对总体性能影响分析 | 第65-71页 |
| ·进气道捕获面积对总体性能的影响 | 第66-67页 |
| ·燃烧效率对总体性能的影响 | 第67-68页 |
| ·转级马赫数对总体性能的影响 | 第68-69页 |
| ·设计马赫数对总体性能的影响 | 第69-71页 |
|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 第四章 导弹总体/发动机/轨迹一体化优化设计研究 | 第73-95页 |
| ·引言 | 第73页 |
| ·总体一体化优化算法 | 第73-79页 |
| ·静态优化算法 | 第73-75页 |
| ·动态优化算法 | 第75-77页 |
| ·高斯伪谱法 | 第77-79页 |
| ·学科分析模型 | 第79-87页 |
| ·几何外形模型 | 第80-81页 |
| ·空气动力学模型 | 第81-84页 |
| ·质量模型 | 第84-85页 |
| ·发动机性能模型 | 第85-86页 |
| ·弹道数学模型 | 第86-87页 |
| ·导弹总体/发动机/轨迹一体化优化模型 | 第87-89页 |
| ·性能指标 | 第87-88页 |
| ·设计变量 | 第88页 |
| ·约束变量 | 第88-89页 |
| ·一体化优化模型 | 第89页 |
| ·静态/动态混合优化策略 | 第89-91页 |
| ·导弹总体一体化设计的难点 | 第89页 |
| ·优化策略 | 第89-90页 |
| ·优化计算流程 | 第90-91页 |
| ·优化结果及分析 | 第91-94页 |
|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 第五章 远程空空反辐射导弹总体多学科设计优化研究 | 第95-119页 |
| ·引言 | 第95页 |
| ·面向MDO的导弹总体设计优化流程 | 第95-97页 |
| ·导弹MDO设计优化流程 | 第95-97页 |
| ·设计阶段的划分 | 第97页 |
| ·远程空空反辐射导弹多学科设计寻优策略的确定 | 第97-105页 |
| ·协同优化方法 | 第98-100页 |
| ·通用测试函数 | 第100-101页 |
| ·三种协同优化方法的计算结果和分析 | 第101-104页 |
| ·适用于远程空空反辐射导弹的多学科设计寻优策略 | 第104-105页 |
| ·远程空空反辐射导弹总体设计各学科关系 | 第105-108页 |
| ·远程空空反辐射导弹特点 | 第105-106页 |
| ·学科选择原则 | 第106页 |
| ·各学科之间耦合分析 | 第106-108页 |
| ·远程空空反辐射导弹总体多学科设计优化模型 | 第108-112页 |
| ·多学科设计优化数学模型 | 第108页 |
| ·各子学科优化模型 | 第108-111页 |
| ·系统多学科设计优化模型 | 第111-112页 |
| ·远程空空反辐射导弹多学科设计优化结果与分析 | 第112-117页 |
| ·协同优化多学科设计框架 | 第112-114页 |
| ·仿真平台 | 第114页 |
| ·优化结果与分析 | 第114-117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7-119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9-121页 |
|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 第119-120页 |
| ·主要工作 | 第119页 |
| ·主要创新点 | 第119-120页 |
| ·进一步工作与展望 | 第120-12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1-131页 |
| 致谢 | 第131-133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