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1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16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川贝母的资源现状 | 第11-12页 |
·资源培育现状 | 第12-13页 |
·采收加工现状 | 第13页 |
·该领域存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 第13-14页 |
·需肥特性不明,不利于提高生产 | 第13页 |
·植物生长调节剂影响未明,不利于质量控制 | 第13-14页 |
·采收和加工过程的成分变化情况不明,不利于确定采收和加工技术 | 第14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4-15页 |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川贝母生物学特性及物候期观察 | 第16-2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6-17页 |
·实验场地概况 | 第16页 |
·实验材料 | 第16页 |
·实验方法 | 第16-17页 |
·数据处理 | 第1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7-19页 |
·生物学特性观测结果 | 第17页 |
·物候期观测结果 | 第17-19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19-20页 |
第三章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川贝母的影响 | 第20-42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20-24页 |
·实验场地概况 | 第20页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20页 |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20-21页 |
·鳞茎产量的测定 | 第21页 |
·样品处理 | 第21页 |
·可溶性糖含量测定 | 第21-22页 |
·总生物碱含量测定 | 第22-23页 |
·川贝母中生物碱成分的HPLC-ELSD测定 | 第23-2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4-41页 |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川贝母鳞茎增重效应分析 | 第24-26页 |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川贝母鳞茎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第26-28页 |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总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 第28-31页 |
·样品中水分含量测定 | 第28页 |
·重复性试验 | 第28页 |
·显色稳定性试验 | 第28-29页 |
·加样回收试验 | 第29页 |
·总生物碱含量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第29-31页 |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生物碱类成分的影响 | 第31-39页 |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1-33页 |
·精密度试验 | 第33页 |
·稳定性试验 | 第33-34页 |
·重复性试验 | 第34页 |
·加样回收率试验 | 第34-35页 |
·样品测定结果 | 第35-39页 |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栽培川贝母品质综合评分 | 第39-41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41-42页 |
第四章 川贝母3414配方施肥研究 | 第42-5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2-46页 |
·试验地概况 | 第42页 |
·土壤肥力测定 | 第42页 |
·植物材料 | 第42页 |
·供试肥料 | 第42-44页 |
·栽培密度 | 第44页 |
·试验设计 | 第44-46页 |
·测定方法 | 第46页 |
·数据统计 | 第4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6-53页 |
·施肥对川贝母“树儿子”期鳞茎增重的影响结果与分析 | 第46-51页 |
·不同施肥处理对川贝母“树儿子”期鳞茎重量的影响 | 第46-49页 |
·三元二次肥料效应回归方程分析 | 第49-50页 |
·二元二次肥料效应回归方程分析 | 第50-51页 |
·一元二次肥料效应回归方程分析 | 第51页 |
·肥料处理对川贝母“灯笼花”期鳞茎增重的影响结果与分析 | 第51-53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53-55页 |
第五章 川贝母不同生长期鳞茎中成分的变化 | 第55-6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5-56页 |
·实验材料 | 第55页 |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55页 |
·鳞茎生物量的测定 | 第55页 |
·样品处理 | 第55-56页 |
·可溶性糖含量测定 | 第56页 |
·总生物碱含量测定 | 第56页 |
·川贝母中生物碱成分的HPLC-ELSD测定 | 第5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6-61页 |
·样品中水分含量 | 第56页 |
·不同生育期单个鳞茎平均生物量 | 第56-57页 |
·鳞茎可溶性糖含量动态变化分析 | 第57-58页 |
·鳞茎总生物碱含量分析 | 第58-59页 |
·鳞茎4种生物碱含量分析 | 第59-61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61-63页 |
第六章 干燥方法对川贝母的生物碱含量影响 | 第63-71页 |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第63-64页 |
·样品的采集 | 第63页 |
·样品的处理 | 第63页 |
·干燥方法 | 第63页 |
·取样方法 | 第63页 |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63-64页 |
·样品水分含量的测定 | 第64页 |
·总生物碱含量测定 | 第64页 |
·川贝母中生物碱含量的HPLC-ELSD测定 | 第6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4-70页 |
·样品水分含量 | 第64-66页 |
·不同干燥方法川贝母样品的总生物碱含量 | 第66-67页 |
·不同干燥方法川贝母样品生物碱类成分分析 | 第67-70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70-71页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第71-78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71-75页 |
·创新点 | 第75-76页 |
·首次获得了青海栽培川贝母的生物学特性和物候期 | 第75页 |
·首次揭示了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川贝母产量和质量影响 | 第75页 |
·首次采用“3414”田间试验,考察了川贝母的需肥规律 | 第75-76页 |
·首次为确定栽培川贝母的最佳采收期提供了详实的试验依据 | 第76页 |
·首次揭示川贝母加工过程中的物质变化规律 | 第76页 |
·展望 | 第76-78页 |
文献综述 | 第78-89页 |
1 川贝母的资源应用情况 | 第78-82页 |
·历史应用状况 | 第78-79页 |
·生物学特性 | 第79-80页 |
·资源分布 | 第80页 |
·应用现状 | 第80-82页 |
2 化学成分研究 | 第82-85页 |
·生物碱类成分 | 第82-85页 |
·皂苷类成分 | 第85页 |
·核苷类成分 | 第85页 |
3 药理作用研究 | 第85-87页 |
·镇咳祛痰作用 | 第85-86页 |
·平喘作用 | 第86页 |
·降压作用 | 第86页 |
·调节平滑肌作用 | 第86页 |
·抑菌作用 | 第86-87页 |
4 人工栽培研究 | 第87-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94-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