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未决非羁押制度研究
内容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一、未成年人未决非羁押制度相关概念界定 | 第12-14页 |
(一) 未决羁押与刑事诉讼强制措施 | 第12-13页 |
(二) 未成年人未决非羁押的含义 | 第13-14页 |
二、设立未成年人未决非羁押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14-18页 |
(一) 一般性理论 | 第14-16页 |
1. 恢复性司法理论 | 第14-15页 |
2.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 第15-16页 |
(二) 特殊性理论 | 第16-18页 |
1. 儿童福利理论 | 第16-17页 |
2. 国家亲权理论 | 第17-18页 |
三、设立未成年人未决非羁押制度的现实基础 | 第18-21页 |
(一) 现行立法的可接纳性 | 第18-19页 |
(二) 司法实践的可操作性 | 第19-20页 |
(三) 域外经验的可借鉴性 | 第20-21页 |
四、我国未成年人未决非羁押制度运行现状及实施障碍 | 第21-31页 |
(一) 运行现状 | 第21-26页 |
1. 羁押措施适用缺乏适当性 | 第21-23页 |
2. 非羁押措施运行效果不理想 | 第23-24页 |
3. 非羁押措施的适用存在户籍差异 | 第24-26页 |
(二) 制度改革障碍 | 第26-31页 |
1. 观念性障碍 | 第26-27页 |
2. 立法设计障碍 | 第27-29页 |
3. 制度环境障碍 | 第29-31页 |
五、未成年人未决非羁押制度构建 | 第31-40页 |
(一) 转变观念 | 第31-33页 |
1. 加强对未成年人人权的特殊保障 | 第31-32页 |
2. 确立无罪推定原则与恢复性司法理念 | 第32-33页 |
(二) 确立司法化的未决羁押审查程序 | 第33-37页 |
1. 审查主体的确定 | 第33-34页 |
2. 审查程序的启动 | 第34-35页 |
3. 审查方式的确定 | 第35-36页 |
4. 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的完善 | 第36-37页 |
(三) 完善未成年人非羁押措施 | 第37-40页 |
1. 改革未成年人取保候审制度 | 第37-39页 |
2. 取消未成年人监视居住制度 | 第39-40页 |
3. 利用科学技术,探索新的非羁押措施 | 第40页 |
六、完善未成年人未决非羁押配套措施 | 第40-45页 |
(一) 建立与未决非羁押制度配套的风险评估机制 | 第41-43页 |
1. 确立评估主体 | 第41-42页 |
2. 确定评估内容 | 第42-43页 |
(二) 整合各方力量,完善监管、帮教机制 | 第43-45页 |
1. 加强公检法三机关的配合 | 第43-44页 |
2. 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监管、帮教机制 | 第44-45页 |
七、结束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