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目录 | 第5-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8-23页 |
| ·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8-10页 |
| ·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 ·概念界定及研究内容 | 第10-14页 |
|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 ·概念界定 | 第11-14页 |
| ·相关研究现状 | 第14-20页 |
| ·国内乡村建设相关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 ·国外乡村建设及建筑师实践的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 ·公众参与式行动相关研究综述 | 第17-19页 |
| ·适宜性技术相关研究综述 | 第19-20页 |
| ·研究方法、研究框架 | 第20-23页 |
|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 ·研究框架 | 第21-23页 |
| 第2章 当代建筑师的中国乡村建设实践的现象解读 | 第23-40页 |
| ·当代建筑师的中国乡村建设实践的整体概述 | 第23页 |
| ·从事乡村建设实践的当代建筑师及其特征 | 第23-24页 |
| ·从事乡村建设实践的建筑师 | 第23-24页 |
| ·从事乡村建设实践建筑师的共性特征 | 第24页 |
| ·当代建筑师的中国乡村建设实践特征 | 第24-30页 |
| ·乡村社区营建的建筑学介入 | 第25-29页 |
| ·乡村社区的建筑实践 | 第29-30页 |
| ·对建筑的本质诉求 | 第30页 |
| ·建筑师乡村建设实践项目的区域分布与类型 | 第30-31页 |
| ·代表性乡村建设实践项目的区域分布 | 第30-31页 |
| ·代表性乡村建设实践项目的类型 | 第31页 |
| ·建筑实践项目的功能分类解读 | 第31-39页 |
| ·居住类建筑 | 第31-34页 |
| ·乡村小学校 | 第34-37页 |
| ·社区中心与社区公共服务场所 | 第37-39页 |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 第3章 当代建筑师的中国乡村建设实践的经验总结 | 第40-85页 |
| ·乡村社区的可持续性系统实践 | 第40-41页 |
| ·公众参与行动的实践方法与工具 | 第41-52页 |
| ·建立公众参与行动的基础 | 第42-45页 |
| ·公众参与行动的方法 | 第45-51页 |
| ·公众参与行动的工具 | 第51-52页 |
| ·多元化建筑设计方法 | 第52-67页 |
| ·回应自然环境的建筑设计方法 | 第53-62页 |
| ·回应社区人文环境的建筑设计方法 | 第62-67页 |
| ·建筑功能需求的设计创新 | 第67-70页 |
| ·功能整合 | 第68页 |
| ·功能使用开放灵活 | 第68-70页 |
| ·社会情感的满足 | 第70页 |
| ·适宜性建筑技术策略 | 第70-84页 |
| ·传统建筑材料的创新利用 | 第70-75页 |
| ·传统结构体系的优化与建造方式改良 | 第75-80页 |
| ·新型建筑系统 | 第80-84页 |
|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 第4章 当代建筑师中国乡村建设实践反思与展望 | 第85-90页 |
| ·建筑师的乡村建设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 第85-86页 |
| ·价值观念的差异与民众精神需求的落差 | 第85页 |
| ·社区问题的深入调查研究与建筑实践之间的割裂 | 第85-86页 |
| ·乡村社区建设机制的不完善 | 第86页 |
| ·建筑师的乡村建设实践意义和对建筑师职业的反思 | 第86-90页 |
| ·当代建筑师乡村建设实践的意义 | 第86-87页 |
| ·对当代建筑师职业的反思 | 第87-90页 |
| 结论 | 第90-92页 |
| 参考文献 | 第92-95页 |
| 附录1:当代建筑师中国乡村建设实践代表性案例相关信息一览表 | 第95-103页 |
| 附录2:当代建筑师中国乡村建设实践代表性案例区域分布统计图表 | 第103-104页 |
| 致谢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