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站楼建筑结构表现研究--以沈阳T3航站楼为例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 ·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 ·国外航站楼研究、大跨度建筑结构表现研究的概况 | 第8-9页 |
| ·国内航站楼研究、大跨度建筑结构研究的概况 | 第9-10页 |
| ·研究对象与内容 | 第10-11页 |
| ·相关概念 | 第10-11页 |
|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页 |
|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 第11-13页 |
|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 ·论文框架 | 第12-13页 |
| 第二章 航站楼建筑结构表现的必要性和影响因素 | 第13-24页 |
| ·结构表现 | 第13页 |
| ·结构形态、结构传力理论 | 第13-15页 |
| ·结构形态 | 第13-14页 |
| ·结构传力理论 | 第14-15页 |
| ·航站楼建筑的结构特点 | 第15-18页 |
| ·建筑与结构的融合 | 第15页 |
| ·复合的结构体系 | 第15-16页 |
| ·灵活的结构跨度 | 第16页 |
| ·一体化的屋面结构体系 | 第16-17页 |
| ·模块式的屋面结构体系 | 第17页 |
| ·结构构件的预制化 | 第17-18页 |
| ·技术含量高 | 第18页 |
| ·航站楼结构表现的必要性 | 第18-19页 |
| ·结构对于航站楼举足轻重 | 第18-19页 |
| ·技与艺的双重表达是航站楼设计的核心 | 第19页 |
| ·航站楼结构表现的特征 | 第19-21页 |
| ·清晰的结构逻辑 | 第19-20页 |
| ·强化的视觉表达 | 第20页 |
| ·承载文化属性 | 第20-21页 |
| ·航站楼结构表现的影响因素 | 第21-23页 |
| ·时代特征 | 第21-22页 |
| ·地域环境 | 第22页 |
| ·文化和情感因素 | 第22-23页 |
| 小结 | 第23-24页 |
| 第三章 沈阳t3航站楼结构形态设计 | 第24-31页 |
| ·概述 | 第24-25页 |
| ·沈阳t3航站楼建筑的结构形式选择及结构特点 | 第25-27页 |
| ·沈阳t3航站楼建筑的结构形式选择 | 第25-26页 |
| ·网架结构、桁架结构的特点 | 第26-27页 |
| ·沈阳t3航站楼建筑结构表现方法 | 第27-29页 |
| ·象征和隐喻 | 第27-28页 |
| ·对比与统一 | 第28-29页 |
| ·沈阳t3航站楼建筑结构形态的创作原则 | 第29-30页 |
| ·原创性的结构形态 | 第29-30页 |
| ·优美的结构形态 | 第30页 |
| ·动感的结构形态 | 第30页 |
| ·轻盈的结构形态 | 第30页 |
| 小结 | 第30-31页 |
| 第四章 沈阳t3航站楼结构材料设计 | 第31-37页 |
| ·建筑材料对航站楼结构表现重要意义 | 第31-32页 |
| ·沈阳t3航站楼建筑材料选择 | 第32-33页 |
| ·混凝土 | 第32页 |
| ·钢材 | 第32-33页 |
| ·建筑材料在沈阳t3航站楼建筑中的表现方法 | 第33-35页 |
| ·充分发挥材料性能 | 第33-34页 |
| ·不同材料组合 | 第34页 |
| ·体现时代特征 | 第34-35页 |
| ·建筑材料在沈阳t3航站楼中的设计原则 | 第35-36页 |
| ·尊重材料特性的原则 | 第35页 |
| ·坚持适宜的原则 | 第35-36页 |
| ·坚持生态化的原则 | 第36页 |
| 小结 | 第36-37页 |
| 第五章 沈阳t3航站楼结构节点设计 | 第37-42页 |
| ·航站楼建筑节点设计的重要意义 | 第37页 |
| ·沈阳t3航站楼建筑节点的连接方式 | 第37-38页 |
| ·沈阳t3航站楼节点表现方法 | 第38-39页 |
| ·绘制节点分解图、三维模型 | 第38页 |
| ·节点的多重反复 | 第38-39页 |
| ·高技术、高情感的节点 | 第39页 |
| ·沈阳t3航站楼节点创作原则 | 第39-41页 |
| ·节点的结构逻辑 | 第39-40页 |
| ·节点的建造逻辑 | 第40页 |
| ·节点的整体构思 | 第40页 |
| ·节点创新 | 第40-41页 |
| 小结 | 第41-42页 |
| 第六章:结论 | 第42-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 外文著作 | 第43页 |
| 中文著作 | 第43-44页 |
| 学位论文 | 第44页 |
| 期刊论文 | 第44-45页 |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