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性设计手法在城市文化中心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5-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6页 |
·论文缘起 | 第8页 |
·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文化事业发展的时代背景 | 第8-9页 |
·地域性理论的历史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对象、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对象 | 第10页 |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相关概念的定义 | 第11-14页 |
·地域性 | 第11-12页 |
·城市文化中心 | 第12-14页 |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15页 |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研究框架 | 第15-16页 |
第2章 城市文化中心的现状及问题 | 第16-26页 |
·城市文化中心的出现及发展动因 | 第16-17页 |
·政府对公共文化事业的推动 | 第16页 |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特色文化的缺失 | 第16-17页 |
·文化建筑复合化发展的需求 | 第17页 |
·城市文化中心的类型 | 第17-19页 |
·按功能组合模式分类 | 第17-18页 |
·按内部功能分类 | 第18-19页 |
·我国城市文化中心的特征解析 | 第19-23页 |
·规模与体量巨大 | 第20-21页 |
·设计立意具象、宏大 | 第21-22页 |
·建筑形式追求整体 | 第22-23页 |
·我国城市文化中心地域性设计中的问题 | 第23-25页 |
·地域性表达的缺失 | 第23-24页 |
·形式语言过于符号化、标签化 | 第24-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城市文化中心地域性设计的基本理念 | 第26-34页 |
·当代中国地域性建筑的困惑 | 第26-27页 |
·立场与途径 | 第27-29页 |
·地域与地域主义 | 第27-28页 |
·手法与手法主义 | 第28页 |
·探讨途径 | 第28-29页 |
·两个层面的思考 | 第29-33页 |
·物质层面 | 第30-31页 |
·非物质层面 | 第31-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4章 基于物质层面的地域性设计手法 | 第34-46页 |
·以物理环境为切入点 | 第34-41页 |
·应对气候 | 第34-37页 |
·应对地形地貌 | 第37-39页 |
·应对城市环境 | 第39-41页 |
·以建筑材料为切入点 | 第41-45页 |
·传统材料的现代化表达 | 第42-43页 |
·现代材料的地域化表达 | 第43-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5章 基于非物质层面的地域性设计手法 | 第46-60页 |
·以技术手段为切入点 | 第46-49页 |
·传统技术的继承与更新 | 第46-48页 |
·现代技术的地域化表达 | 第48-49页 |
·以人文历史为切入点 | 第49-54页 |
·传统人文价值观的提炼 | 第50-53页 |
·历史文脉的保护和延续 | 第53-54页 |
·以人工因素(空间、形式)为切入点 | 第54-59页 |
·传统形式语言的再现与变异 | 第55-57页 |
·传统空间形态的引用与演绎 | 第57-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6章 地域性设计手法在城市文化中心中的综合应用 | 第60-76页 |
·基于物质层面的地域性表达 | 第60-63页 |
·以气候条件为切入并结合地理环境 | 第60-61页 |
·以地方材料为切入并结合传统构造 | 第61-63页 |
·城市文化的建筑语言转化 | 第63-75页 |
·以传统文化为切入并再现人文观念 | 第63-64页 |
·以城市文脉为切入的保留与延续 | 第64-66页 |
·以形式原型为切入的抽象与转换 | 第66-69页 |
·以空间原型为切入的提炼与重构 | 第69-75页 |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结论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