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羊口疮研究进展及展望 | 第11-20页 |
·前言 | 第11页 |
·病原学特性 | 第11-12页 |
·基因组学 | 第12-13页 |
·流行病学 | 第13-14页 |
·临床症状 | 第14-15页 |
·抗病毒机制和免疫逃避 | 第15-17页 |
·诊断方法 | 第17-19页 |
·鉴别诊断 | 第17页 |
·组织病理学诊断 | 第17页 |
·流行病学诊断 | 第17-18页 |
·病原学诊断 | 第18页 |
·清学诊断 | 第18-19页 |
·结语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羊口疮病毒湖北株的分离与鉴定 | 第20-28页 |
·材料 | 第20-21页 |
·病料 | 第20页 |
·细胞系 | 第20页 |
·主要试剂 | 第20-21页 |
·溶液配制 | 第21页 |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21页 |
·方法 | 第21-23页 |
·病毒分离 | 第21-22页 |
·病毒的鉴定 | 第22-2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3-26页 |
·病毒的分离培养结果 | 第23页 |
·TCID50测定结果 | 第23页 |
·PCR鉴定结果 | 第23-24页 |
·动物感染试验结果 | 第24-26页 |
·讨论 | 第26-27页 |
·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羊传染性脓疱病毒(ORFV)不同毒力毒株部分功能基因测序及其比较基因组学研究 | 第28-51页 |
·材料 | 第29-30页 |
·毒株来源 | 第29-30页 |
·主要试剂 | 第30页 |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30页 |
·方法 | 第30-31页 |
·引物设计 | 第30页 |
·PCR扩增及其产物的回收 | 第30-31页 |
·序列分析 | 第31页 |
·结果 | 第31-43页 |
·六个功能基因PCR扩能结果 | 第31-33页 |
·六个功能基因的比较分析 | 第33-37页 |
·六个功能基因氨基酸序列分析 | 第37-43页 |
·讨论 | 第43-50页 |
·CBP基因与病毒毒力和致病性的关系 | 第43-45页 |
·B2L基因与病毒毒力和致病性的关系 | 第45-46页 |
·F1L基因与病毒毒力和致病性的关系 | 第46页 |
·GIF基因与病毒毒力和致病性的关系 | 第46-47页 |
·VIL-10基因与病毒毒力和致病性的关系 | 第47-48页 |
·VIR基因与病毒毒力和致病性的关系 | 第48-50页 |
·小结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作者简历 | 第59页 |